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钻井机械设备论文

钻井用双作用扭力冲击器设计计算与仿真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1-14页
        1.3.1 钻柱钻头粘滑振动研究第11-13页
        1.3.2 冲击钻井技术的发展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2章 粘滑振动及现有专利分析第16-36页
    2.1 钻柱模型粘滑振动机理第16页
    2.2 PDC钻头粘滑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第16-20页
    2.3 粘滑振动分级第20-21页
    2.4 PDC钻头粘滑振动消减措施第21-22页
    2.5 现有扭力冲击器专利分析第22-35页
        2.5.1 加拿大扭力冲击钻井技术及产品TorkBuster第23-28页
        2.5.2 哈里伯顿公司的扭冲装置第28-29页
        2.5.3 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SLTIT和SLBF-TIT扭转冲击钻井提速工具第29-32页
        2.5.4 西南石油大学高频扭转冲击钻进技术第32页
        2.5.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利《一种涡轮扭转冲击发生器》第32-33页
        2.5.6 温州加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专利《一种钻井水压扭转冲击装置》第33-34页
        2.5.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利《一种复合振动钻井工具》第34页
        2.5.8 一种三向冲击工具第34-35页
    2.6 本章总结第35-36页
第3章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原理分析与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6-51页
    3.1 轴向双作用液动冲击器原理第36-37页
    3.2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原理第37-40页
    3.3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结构参数计算第40-41页
        3.3.1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的设计和假设条件第40页
        3.3.2 扭力冲击器参数初选第40-41页
    3.4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参数计算理论基础第41-43页
        3.4.1 水击压力第41-42页
        3.4.2 单喷嘴节流压差第42页
        3.4.3 冲击锤和活塞的转动惯量第42-43页
    3.5 扭力冲击器参数计算第43-50页
        3.5.1 冲击锤闭阀加速阶段第43-45页
        3.5.2 顺时针自由转动阶段第45-46页
        3.5.3 冲击锤撞击锤座第46-47页
        3.5.4 冲击锤逆时针返回阶段第47页
        3.5.5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动力学模型第47-49页
        3.5.6 冲击频率、冲击扭矩、周期计算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关键部件设计第51-60页
    4.1 接头螺纹的选择第51-52页
    4.2 防掉落装置选择第52-54页
    4.3 定位花键选择第54-56页
    4.4 喷嘴选择第56-58页
    4.5 导流盖设计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双作用扭力冲击器参数适用范围第60-66页
    5.1 计算结果分析:第60-65页
        5.1.1 节流喷嘴直径的影响第60-61页
        5.1.2 泵压的影响第61-62页
        5.1.3 闭阀加速角度大小的影响第62-64页
        5.1.4 自由转动角度大小的影响第64-65页
    5.2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6章 基于CFD冲击器水力性能分析与预测第66-74页
    6.1 Flow Simulation 简介第66页
    6.2 Flow Simulation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66-68页
        6.2.1 建立扭力发生器的 Flow Simulation 计算模型第66-68页
        6.2.2 建立边界条件划分网格第68页
    6.3 CFD求解过程及计算结果分析第68-73页
        6.3.1 Flow Simulation求解过程第68-69页
        6.3.2 Flow Simulation结果分析第69-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7.1 结论第74页
    7.2 后续工作建议第74-76页
致谢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丙烯/海藻酸钙复合材料凝聚态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纳他霉素发酵工艺优化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