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1 农村生活垃圾概述 | 第13-15页 |
1.1.1 农村生活垃圾的概念 | 第14页 |
1.1.2 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 | 第14页 |
1.1.3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 第14-15页 |
1.1.4 国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15页 |
1.1.5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15页 |
1.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1.2.1 卫生填埋技术 | 第15-16页 |
1.2.2 堆肥处理技术 | 第16页 |
1.2.3 焚烧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2.4 综合处理技术 | 第17页 |
1.2.5 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 | 第17-18页 |
1.3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第18-20页 |
1.3.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2 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内外生活垃圾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调查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31页 |
2.1 调查区域概况 | 第21-22页 |
2.1.1 调查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2页 |
2.1.2 调查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页 |
2.2 生活垃圾理化构成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第23-29页 |
2.3.1 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 | 第23页 |
2.3.2 清单分析 | 第23-26页 |
2.3.3 影响评价 | 第26-27页 |
2.3.4 影响评价模型 | 第27-29页 |
2.3.5 生命周期解释 | 第29页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9页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6 调查设计 | 第29-31页 |
2.6.1 调查区域 | 第29页 |
2.6.2 调查时间 | 第29页 |
2.6.3 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2.6.4 调查数据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谷杖子乡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1-49页 |
3.1 谷杖子乡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31-32页 |
3.2 谷杖子乡生活垃圾排放特征 | 第32-37页 |
3.3 农村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37-48页 |
3.3.1 季节因素 | 第37-38页 |
3.3.2 人口因素 | 第38-41页 |
3.3.3 经济因素 | 第41-43页 |
3.3.4 交通因素 | 第43-47页 |
3.3.5 其他因素 | 第47-48页 |
3.4 农村生活垃圾的理化构成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生命周期评价 | 第49-73页 |
4.1 目标与范围定义 | 第49页 |
4.2 清单分析 | 第49-60页 |
4.2.1 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 第49-51页 |
4.2.2 高温堆肥的环境排放 | 第51-53页 |
4.2.3 焚烧处理的环境排放 | 第53-55页 |
4.2.4 综合处理的环境排放 | 第55-58页 |
4.2.5 收集转运过程中的环境排放 | 第58页 |
4.2.6 清单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4.3 影响评价 | 第60-67页 |
4.3.1 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的影响评价 | 第60-65页 |
4.3.2 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影响评价 | 第65-67页 |
4.4 模糊综合评价应用 | 第67-72页 |
4.4.1 评价对象 | 第67页 |
4.4.2 评价因素 | 第67-68页 |
4.4.3 建立隶属度函数 | 第68页 |
4.4.4 模糊评价矩阵 | 第68-70页 |
4.4.5 矩阵复合归一化及评价结果 | 第70-72页 |
4.5 结果解释 | 第72-73页 |
4.5.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解释 | 第72页 |
4.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解释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5.2 存在不足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