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企校合作实现共赢的基本要素 | 第14-21页 |
2.1 竞争驱动 | 第14-16页 |
2.1.1 技术创新战略的支持 | 第14-15页 |
2.1.2 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支持 | 第15-16页 |
2.2 质量效益互补 | 第16-18页 |
2.2.1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 | 第16页 |
2.2.2 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需求 | 第16-17页 |
2.2.3 主导行业话语权的需求 | 第17-18页 |
2.3 追求1+1>2 | 第18-21页 |
2.3.1 产学研合作的协同 | 第18-19页 |
2.3.2 可持续发展动力 | 第19页 |
2.3.3 社会责任价值化 | 第19-21页 |
3 中盐金坛企校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31页 |
3.1 中盐金坛企校合作现状 | 第21-24页 |
3.1.1 中盐金坛概况 | 第21页 |
3.1.2 企校合作现状 | 第21-24页 |
3.2 中盐金坛企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2.1 运行问题 | 第25-26页 |
3.2.2 融合问题 | 第26-27页 |
3.2.3 机制体制问题 | 第27-28页 |
3.3 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3.1 就国内情况而言 | 第28-29页 |
3.3.2 就中盐金坛公司而言 | 第29页 |
3.3.3 就高等院校而言 | 第29-30页 |
3.3.4 就市场需求情况而言 | 第30-31页 |
4 国内外企校合作共赢模式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31-38页 |
4.1 国内企校合作共赢案例分析及经验 | 第31-33页 |
4.1.1 中国建材——重组模式实现技术创新 | 第31-32页 |
4.1.2 华能集团——半军事化管理模式造“黄金人” | 第32-33页 |
4.2 国外企校合作共赢经验分析 | 第33-37页 |
4.2.1 美国的合作教育经验 | 第33-34页 |
4.2.2 德国的“双元制”经验 | 第34-35页 |
4.2.3 英国的“三明治”经验 | 第35-36页 |
4.2.4 日本的产学官合作经验 | 第36-37页 |
4.3 国内外企校合作共赢模式启示 | 第37-38页 |
4.3.1 国内企校合作共赢模式启示 | 第37页 |
4.3.2 国外企校合作共赢模式启示 | 第37-38页 |
5 优化中盐金坛企校合作的基本构想 | 第38-44页 |
5.1 优化中盐金坛企校合作的总体思路 | 第38-40页 |
5.1.1 四大因素相辅相成构成企校合作体系 | 第38-39页 |
5.1.2 企校合作深化的作用可促进教学改革 | 第39页 |
5.1.3 达到企校合作最优的设想 | 第39-40页 |
5.2 优化中盐金坛企校合作的具体做法 | 第40-42页 |
5.2.1 社会各界对企校合作认知需进一步提升 | 第41-42页 |
5.2.2 切实把企校合作内涵做出实效 | 第42页 |
5.2.3 寻求“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 第42页 |
5.3 实现中盐金坛企校合作共赢的三大发展 | 第42-44页 |
5.3.1 寻求更为有效的发展 | 第43页 |
5.3.2 遵循可持续发展 | 第43页 |
5.3.3 做好良性健康发展 | 第43-44页 |
6 实现中盐金坛企校合作共赢的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6.1 加强运行实践 | 第44页 |
6.1.1 提高认识观念 | 第44页 |
6.1.2 建立健全学分互认制度 | 第44页 |
6.2 强化融合创新 | 第44-45页 |
6.2.1 打造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信心 | 第45页 |
6.2.2 创新设计人才教育模式 | 第45页 |
6.2.3 规划国际合作战略 | 第45页 |
6.3 完善机制体制 | 第45-47页 |
6.3.1 建立法制保障体制 | 第45-46页 |
6.3.2 制定教育改革配套措施 | 第46页 |
6.3.3 打破体制对企校合作的束缚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