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5页 |
ABSTRACT | 第15-22页 |
绪论 | 第23-4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23-2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5-34页 |
三、围绕本文选题及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四、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37-39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第一章 公共领域方向的体制化与责任伦理的兴起(1927-1937) | 第40-85页 |
1.1 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的结社缘起 | 第40-54页 |
1.1.1 科学职业理念在民国的形成 | 第40-45页 |
1.1.2 社员的业缘化结社活动 | 第45-54页 |
1.2 社团的公共领域建制化 | 第54-71页 |
1.2.1 科学职业理念的令社会理性化功能之实践 | 第55-62页 |
1.2.2 社团的公共领域制度建设 | 第62-71页 |
1.3 社团的社会功能的确立与责任伦理的初现 | 第71-83页 |
1.3.1 科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社会功能之确立 | 第72-76页 |
1.3.2 社员的社会角色意识转向责任伦理 | 第76-8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二章 责任伦理的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1938-1941) | 第85-117页 |
2.1 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构建 | 第85-97页 |
2.1.1 总社从应用科学出发实践社会功能 | 第86-92页 |
2.1.2 应用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成为社务指导原则 | 第92-97页 |
2.2 应用科学学科对于社团科学考察活动的规训 | 第97-106页 |
2.2.1 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与应用科学学科规划 | 第97-102页 |
2.2.2 应用科学学科知识在科学考察中的生产与应用 | 第102-106页 |
2.3 科学普及确立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原则 | 第106-114页 |
2.3.1 《科学世界》塑造应用科学新知传播效应 | 第106-111页 |
2.3.2 《川康建设特辑》表征应用科学学科规训原则 | 第111-11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三章 责任伦理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实践(1942-1945) | 第117-146页 |
3.1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展现 | 第117-132页 |
3.1.1 《中国科学通讯》与发展中国科学的社务活动 | 第117-124页 |
3.1.2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的建立 | 第124-132页 |
3.2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 | 第132-145页 |
3.2.1 发展基础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普及目标的确立 | 第133-137页 |
3.2.2 基础科学方向的科技布局规划科学普及途径 | 第137-141页 |
3.2.3 《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学科规训化 | 第141-1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四章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与科学职业伦理的表达(1946-1949) | 第146-170页 |
4.1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制度化实践:科技传播系统的构建 | 第147-159页 |
4.1.1 社务活动走向构建科技传播系统结构 | 第148-153页 |
4.1.2 责任伦理的学科规训形成科技传播系统运行机制 | 第153-159页 |
4.2 面向科学创新的科技传播系统实践表达科学职业伦理 | 第159-168页 |
4.2.1 《科学世界》的科学创新总论指向科学职业伦理理念 | 第160-163页 |
4.2.2 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科学职业的理性目的 | 第163-166页 |
4.2.3 应用科学研究作为科学职业的社会目的:实现理性目的 | 第166-1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结束语 | 第170-176页 |
附表1:中华自然科学社主要负责社员名录与科学职业分布情形(194人) | 第176-198页 |
附表2:中华自然科学社主要负责社员任职科研机构分布情形(按照学科统计) | 第198-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9-220页 |
致谢 | 第220-22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224-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