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屈吴山地区民间宗教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屈吴山人文地理概况 | 第17-24页 |
第一节 屈吴山所处人文地理环境 | 第17-19页 |
一、区域位置与气候环境 | 第17-18页 |
二、民族构成与风俗文化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屈吴山山名的由来 | 第19-21页 |
一、屈武降妖传说 | 第19-20页 |
二、地方资料考证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屈吴山民间宗教庙宇建筑群 | 第21-24页 |
一、屈吴山柳林沟潮云观 | 第21-22页 |
二、屈吴山庙沟万佛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屈吴山民间宗教构成要素 | 第24-45页 |
第一节 信仰对象 | 第24-33页 |
一、神灵概况及源流 | 第24-31页 |
二、神灵体系划分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宗教行为与活动 | 第33-37页 |
一、集体信仰活动 | 第33-35页 |
二、个体信仰活动 | 第35-36页 |
三、家庭信仰活动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信仰群体 | 第37-45页 |
一、信众特征 | 第37-41页 |
二、情感体验 | 第41-45页 |
第三章 庙会仪式 | 第45-62页 |
第一节 人员互助 | 第46-50页 |
一、核心人员 | 第46-48页 |
二、组织人员 | 第48-49页 |
三、其他人员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人神互动 | 第50-58页 |
一、庙会斋醮仪式 | 第50-54页 |
二、龙轿求神仪式 | 第54-58页 |
第三节 圣俗互通 | 第58-62页 |
一、祭祀:神圣元素的传递 | 第58-59页 |
二、角色转换:分离——过渡——聚合 | 第59-60页 |
三、禁忌:区分圣俗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民间宗教与现代社会 | 第62-70页 |
第一节 屈吴山地区民间宗教兴盛原因 | 第62-67页 |
一、恶劣的生活环境 | 第62-64页 |
二、宗教信仰自由 | 第64-65页 |
三、集体意识的推动 | 第65-67页 |
第二节 民间宗教发挥的积极作用 | 第67-70页 |
一、弘扬传统文化 | 第67页 |
二、重申道德理念 | 第67-68页 |
三、促进社会整合 | 第68页 |
四、慰藉群众心灵 | 第68-69页 |
五、助推经济发展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