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

晋北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1页
        1.2.1 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1.1 土壤水分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1.2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进展第17页
        1.2.2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3 土壤生物学性质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3.1 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3.2 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第19页
        1.2.4 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5 生态效应评价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3-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3页
    2.2 研究方法与样地设置第23-24页
        2.2.1 样地选取与设置第23-24页
        2.2.2 土壤样品采集第24页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第24-25页
        2.3.1 土壤含水量及物理性质测定第24-25页
        2.3.2 土壤养分测定第25页
        2.3.3 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第25页
        2.3.4 水土保持效应测定第25页
    2.4 数据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第26-33页
    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状况第26-27页
    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粒度特征第27-29页
    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特征第29-30页
    3.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物理特征第30-31页
    3.5 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特征第33-39页
    4.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养分特征第33-37页
    4.2 小结第37-39页
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第39-45页
    5.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第39-40页
    5.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第40-43页
    5.3 小结第43-45页
第六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效应第45-48页
    6.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径流小区径流量第45-46页
    6.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径流小区侵蚀量第46页
    6.3 小结第46-48页
第七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评价第48-51页
    7.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综合评价第48-50页
    7.2 小结第50-51页
第八章 结论第51-53页
    8.1 结论第51-52页
    8.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3-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成本假说下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下一篇:畜禽粪肥施用对温室土壤与蔬菜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