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既有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2 针对架桥机的损伤识别与评估方法现状 | 第17-19页 |
1.2.3 既有方法用于架桥机主梁损伤识别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基于挠度影响线曲率的损伤识别理论分析 | 第23-54页 |
2.1 概述 | 第23-26页 |
2.2 两跨连续梁式架桥机主梁损伤理论分析 | 第26-34页 |
2.2.1 架桥机内力分析 | 第26-28页 |
2.2.2 架桥机主梁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28-33页 |
2.2.3 两跨连续梁式架桥机挠曲率曲线 | 第33-34页 |
2.3 两跨连续刚架式架桥机损伤理论分析 | 第34-44页 |
2.3.1 架桥机内力分析 | 第34-38页 |
2.3.2 架桥机主梁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38-43页 |
2.3.3 两跨连续刚架式架桥机挠曲率曲线 | 第43-44页 |
2.4 单跨悬臂式架桥机损伤理论分析 | 第44-52页 |
2.4.1 架桥机内力分析 | 第44-47页 |
2.4.2 架桥机主梁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47-51页 |
2.4.3 单跨悬臂式架桥机挠曲率曲线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基于挠度影响线曲率的损伤识别仿真分析 | 第54-68页 |
3.1 概述 | 第54-55页 |
3.2 识别点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55-59页 |
3.2.1 Sm1识别点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55-57页 |
3.2.2 Sm2识别点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57-59页 |
3.3 识别点挠曲率曲线分析 | 第59-67页 |
3.3.1 单点损伤识别分析 | 第59-62页 |
3.3.2 两点损伤识别分析 | 第62-64页 |
3.3.3 多点损伤识别分析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损伤识别影响因素和量化损伤程度分析 | 第68-79页 |
4.1 概述 | 第68页 |
4.2 识别效果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4.2.1 识别效果影响原因分析 | 第68-69页 |
4.2.2 影响因素产生原因分析 | 第69-71页 |
4.2.3 识别效果影响对应方法分析 | 第71页 |
4.3 损伤程度量化分析 | 第71-78页 |
4.3.1 区段Ⅰ挠-损关系分析 | 第72-74页 |
4.3.2 区段II挠-损关系分析 | 第74-76页 |
4.3.3 区段Ⅲ挠-损关系分析 | 第76-77页 |
4.3.4 梁长范围内挠-损关系分析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基于挠度影响线差值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 第79-98页 |
5.1 概述 | 第79页 |
5.2 仿真分析 | 第79-88页 |
5.2.1 第一跨主梁单点损伤识别分析 | 第80-81页 |
5.2.2 第二跨主梁单点损伤分析 | 第81-84页 |
5.2.3 损伤程度分析 | 第84页 |
5.2.4 两点损伤识别损伤 | 第84-86页 |
5.2.5 多点损伤识别分析 | 第86-88页 |
5.3 试验分析 | 第88-96页 |
5.3.1 试验目的 | 第88页 |
5.3.2 试验模型设计 | 第88-90页 |
5.3.3 试验设备 | 第90页 |
5.3.4 试验方案 | 第90-92页 |
5.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2-94页 |
5.3.6 挠度影响线差值曲率曲线损伤识别 | 第94-96页 |
5.4 损伤识别方法应用分析 | 第96-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架桥机损伤识别实施策略建议与探讨 | 第98-106页 |
6.1 结构型式判断模块 | 第98-100页 |
6.1.1 测点位置选择 | 第98-100页 |
6.2 损伤识别模块 | 第100-103页 |
6.2.1 仪器设备 | 第100页 |
6.2.2 位移计安装 | 第100-101页 |
6.2.3 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 | 第101页 |
6.2.4 数据采集 | 第101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101-102页 |
6.2.6 数据分析 | 第102-103页 |
6.2.7 损伤位置识别 | 第103页 |
6.3 损伤程度量化模块 | 第103-105页 |
6.3.1 初步损伤程度识别方法 | 第103页 |
6.3.2 量化损伤程度识别方法 | 第103-105页 |
6.3.3 损伤程度识别结果 | 第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7.1 结论 | 第106-107页 |
7.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