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植物锌指转录因子概述 | 第9页 |
1.2 植物锌指转录因子参与非生物逆境的交叉网络调控 | 第9-10页 |
1.3 C2H2锌指转录因子结构特征及应答非生物逆境的生物学功能 | 第10-12页 |
1.3.1 C2H2转录因子结构特点 | 第10-11页 |
1.3.2 C2H2转录因子应答非生物逆境的生物学功能 | 第11页 |
1.3.3 C2H2转录因子应答低氮等逆境的生物学功能 | 第11-12页 |
1.4 SAP锌指转录因子结构特征及应答非生物逆境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4页 |
1.4.1 SAP转录因子结构特点 | 第12页 |
1.4.2 SAP转录因子应答非生物逆境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3页 |
1.4.3 SAP转录因子应答非生物逆境的多重作用模式 | 第13-14页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2 小麦C2H2锌指转录因子TaZFP593抵御低氮逆境的分子机制 | 第15-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2.1.1 TaZFP593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15页 |
2.1.2 TaZFP593应答低氮逆境的表达特征 | 第15-16页 |
2.1.3 超表达TaZFP593转基因烟草株系低氮逆境下的表型鉴定 | 第16页 |
2.1.4 低氮逆境下根系鲜重及NtPIN基因表达特征 | 第16-17页 |
2.1.5 低氮逆境下与N吸收和同化相关参数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特征 | 第17-18页 |
2.1.6 低氮逆境下活性氧相关参数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特征 | 第18-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7页 |
2.2.1 TaZFP593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20-21页 |
2.2.2 TaZFP593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21页 |
2.2.3 低氮逆境下TaZFP593的表达特征 | 第21-22页 |
2.2.4 低氮逆境下超表达TaZFP593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表型特征 | 第22-23页 |
2.2.5 低氮逆境下根系鲜重及NtPIN基因表达特征 | 第23-24页 |
2.2.6 低氮逆境下与N吸收和同化相关参数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特征 | 第24-25页 |
2.2.7 低氮逆境下活性氧相关参数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特征 | 第25-27页 |
2.3 讨论 | 第27-30页 |
3 小麦SAP转录因子TaSAP1-1抵御低磷等非生物逆境的分子机制 | 第30-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3.1.1 TaSAP1-1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30页 |
3.1.2 TaSAP-1应答低磷等逆境的表达特征 | 第30页 |
3.1.3 TaSAP1-1与TaAMTR基因克隆及各载体构建过程 | 第30-31页 |
3.1.4 超表达TaSAP1-1转基因烟草遗传转化 | 第31-32页 |
3.1.5 超表达TaSAP1-1转基因烟草株系表型鉴定 | 第32页 |
3.1.6 低磷逆境下磷转运蛋白基因NtPT表达特征及qRT-PCR分析 | 第32-33页 |
3.1.7 NaCl处理下ABA受体表达特征及qRT-PCR分析 | 第33-34页 |
3.1.8 NaCl处理下的气孔特征 | 第34页 |
3.1.9 TaSAP1-1与TaAMTR酵母互作鉴定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3.2.1 TaSAP1-1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34-35页 |
3.2.2 TaSAP1-1氨基酸序列结构特征及多重氨基酸比对 | 第35-37页 |
3.2.3 TaSAP1-1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7页 |
3.2.4 TaSAP1-1应答低磷等逆境的表达特征 | 第37-38页 |
3.2.5 TaSAP1-1双元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40页 |
3.2.6 超表达TaSAP1-1转基因烟草株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7 TaSAP1-1与TaAMTR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41-43页 |
3.2.8 TaSAP1-1与TaAMTR亚细胞定位 | 第43-44页 |
3.2.9 超表达TaSAP1-1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表型特征 | 第44-50页 |
3.2.10 低磷逆境下磷转运蛋白基因NtPT表达特征及qRT-PCR分析 | 第50-51页 |
3.2.11 NaCl处理下的ABA受体表达特征及qRT-PCR分析 | 第51-52页 |
3.2.12 NaCl处理下的气孔特征 | 第52-54页 |
3.2.13 TaSAP1-1与TaAMTR酵母互作载体构建 | 第54-55页 |
3.2.14 TaSAP1-1与TaAMTR酵母互作鉴定 | 第55-58页 |
3.3 讨论 | 第58-61页 |
4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