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土壤中砷的来源 | 第11页 |
1.2.2 土壤砷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水稻对砷的吸收及其代谢 | 第12-13页 |
1.2.4 硅素营养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5 施硅对水稻砷吸收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叶面施硅对水稻中硅下移的影响研究 | 第17-2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植物培养 | 第17-18页 |
2.1.3 试验处理 | 第18页 |
2.1.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18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0页 |
2.2.1 叶面施硅对水稻茎叶硅含量的影响 | 第19页 |
2.2.2 叶面施硅对水稻根中硅含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 讨论 | 第20页 |
2.4 小结 | 第20-21页 |
3 叶面施硅对水稻吸收和转运无机砷和甲基砷的影响 | 第21-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3.1.2 植物培养 | 第21页 |
3.1.3 试验处理 | 第21-22页 |
3.1.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22-23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3.2.1 叶面施硅对水稻吸收和转运不同形态砷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2 叶面施硅对不同形态砷在水稻体内赋存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叶面施硅对水稻木质部和韧皮部砷形态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 讨论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30页 |
4 叶面硅调理剂对苗期水稻累积砷的影响 | 第30-3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4.1.2 植物培养 | 第30页 |
4.1.3 试验处理 | 第30-31页 |
4.1.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31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4.2.1 叶面硅调理剂对水稻地上部和根系As累积的影响 | 第31-33页 |
4.2.2 叶面硅调理剂对水稻体内As转运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3 水稻地上部、根部As总量与转运系数之间聚类分析 | 第34页 |
4.2.4 叶面硅调理剂对水稻地上部和根中As形态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5 叶面硅调理剂对水稻木质部中砷形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6 叶面施硅调理剂对水稻韧皮部汁液中砷形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 讨论 | 第37-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5 叶面硅调理剂对轻度污染土上水稻吸收和累积砷的影响 | 第39-5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5.1.2 植物培养 | 第40页 |
5.1.3 试验设计 | 第40页 |
5.1.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40-41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5.2.1 硅调理剂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2 硅调理剂对土壤溶液中pH值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3 硅调理剂对土壤溶液As、Si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43-45页 |
5.2.4 硅调理剂对水稻不同部位As累积的影响 | 第45-49页 |
5.2.5 硅调理剂对水稻糙米中As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6 叶面硅调理剂对水稻中As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 讨论 | 第53-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