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的大都市边缘区村镇土地资源利用预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基础理论 | 第15-17页 |
·有关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5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22-31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9页 |
·区位概况 | 第22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26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6页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6-29页 |
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29-31页 |
·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29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生态安全分区 | 第31-38页 |
1 生态安全因素的确定 | 第31页 |
2 分区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3 因素获取的方法 | 第32-33页 |
·生态安全因素空间分布情况的获取方法 | 第32页 |
·距离测定的方法 | 第32-33页 |
4 因素量化的方法 | 第33-35页 |
5 生态安全分区 | 第35-38页 |
·快速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分区结果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村镇耕地资源利用安全预警 | 第38-61页 |
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8-39页 |
·体现本区的区域特点 | 第38页 |
·立足现有成熟、稳定的数据源 | 第38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8-39页 |
·结果要具有较强可解释性 | 第39页 |
2 预警指标的选取及获取方法 | 第39-41页 |
·自然因素 | 第40页 |
·城镇扩张因素 | 第40页 |
·生态限制因素 | 第40-41页 |
·土壤肥力因素 | 第41页 |
·人地关系因素 | 第41页 |
3 预警指标警度参照标准的确立 | 第41页 |
4 预警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1-42页 |
5 预警指标警度区间的确定 | 第42-44页 |
·自然因素的警度区间 | 第42页 |
·城镇扩张因素警度区间 | 第42页 |
·生态限制因素警度区间 | 第42-43页 |
·土壤肥力因素警度区间 | 第43页 |
·人地关系因素警度区间 | 第43-44页 |
6 预警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4-54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权重 | 第45-48页 |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8-53页 |
·预警指标权重测算的最终结果 | 第53-54页 |
7 综合预警模型的构建 | 第54页 |
8 预警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单项指标预警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准则层指标预警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综合预警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村镇建设用地利用安全预警 | 第61-70页 |
1 预警指标的选取及获取方法 | 第61-62页 |
·地形地貌因素 | 第61-62页 |
·生态限制因素 | 第62页 |
·灾害限制因素 | 第62页 |
·用地效益因素 | 第62页 |
2 预警指标警度区间的确定 | 第62-63页 |
3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4页 |
4 预警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单项指标预警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指标层预警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综合预警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村镇土地资源利用预警分析 | 第70-74页 |
1 村镇耕地利用预警分析 | 第70-72页 |
2 村镇建设用地利用预警分析 | 第72-74页 |
第七章 村镇土地资源利用调控对策分析 | 第74-77页 |
1 拆村并点,优化建设用地的布局 | 第74页 |
2 减少土地开发,退出部分偏远山区的耕地 | 第74-75页 |
3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灾害多发带 | 第75页 |
4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防止水土流失 | 第75页 |
5 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 第75-7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7-79页 |
1 结论 | 第77-78页 |
2 讨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