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舰艇并靠导弹补给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7-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18页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8-20页
        1.2.1 主动式波浪补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8-19页
            1.2.1.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8页
            1.2.1.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8-19页
        1.2.2 时滞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时间最优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0页
    1.3 快速响应性及其研究意义第20页
    1.4 时间最优控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第20-21页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2章 主动式波浪补偿系统设计研究第23-37页
    2.1 主动式波浪补偿的原理第23-25页
        2.1.1 张力补偿的原理第23-24页
        2.1.2 速度补偿的原理第24-25页
    2.2 控制系统设计第25-28页
        2.2.1 总体设计第25-27页
        2.2.2 性能指标第27-28页
    2.3 液压系统设计第28-34页
        2.3.1 液压系统整体设计第28-31页
            2.3.1.1 液压系统驱动方案的选择第29-30页
            2.3.1.2 负载敏感技术及其应用第30-31页
        2.3.2 液压系统回路设计第31-33页
            2.3.2.1 制动回路第31-32页
            2.3.2.2 恒张力负载平衡回路第32-33页
            2.3.2.3 补偿缸负载平衡回路第33页
        2.3.3 液压系统设计第33-34页
    2.4 舰船姿态运动预报简介第34-36页
        2.4.1 舰船姿态运动预报概述第34-35页
        2.4.2 舰船姿态运动预报方法第35页
        2.4.3 船舶姿态运动预报步骤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时滞控制算法研究第37-47页
    3.1 时滞行为理论研究第37-41页
        3.1.1 时滞系统及其特点第37-38页
            3.1.1.1 时滞简介第37-38页
            3.1.1.2 时滞系统传递函数第38页
        3.1.2 时滞原因分析第38-39页
            3.1.2.1 机械系统时滞分析第38-39页
            3.1.2.2 液压系统时滞分析第39页
        3.1.3 时滞参数辨识第39-41页
            3.1.3.1 时滞参数在线识别方法第39-40页
            3.1.3.2 基于互相关函数的参数辨识原理第40-41页
    3.2 新型PDF控制理论第41-43页
        3.2.1 经典PID控制理论第41页
        3.2.2 经典PDF控制理论第41-42页
        3.2.3 新型PDF控制理论第42-43页
    3.3 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第43-46页
        3.3.1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第44页
        3.3.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建模仿真第44-46页
            3.3.2.1 两种PDF控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主动式波浪补偿的时间最优控制研究第47-59页
    4.1 时间最优控制简介第47页
    4.2 基于时间最优的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第47-52页
        4.2.1 控制方案总体设计第47-48页
        4.2.2 Bang-Bang控制原理第48-49页
        4.2.3 切换阈值的选取第49-50页
        4.2.4 基于Bang-Bang控制的仿真研究第50-52页
            4.2.4.1 基于Bang-Bang控制的系统建模第50页
            4.2.4.2 仿真结果分析第50-52页
    4.3 基于Bang-Bang-PDF复合控制的仿真研究第52-58页
        4.3.1 复合控制系统仿真第52-54页
            4.3.1.1 无扰动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第52-53页
            4.3.1.2 有扰动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第53-54页
        4.3.2 多控制系统仿真对比及结果分析第54-58页
            4.3.2.1 无扰动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第54-56页
            4.3.2.2 有扰动下的多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基于AMESIM/Simulink的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第59-71页
    5.1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简介第59页
    5.2 基于AMESIM的仿真建模第59-65页
        5.2.1 AMESIM简介第60-61页
            5.2.1.1 AMESIM软件及其特点第60页
            5.2.1.2 AMESIM的仿真步骤第60-61页
        5.2.2 仿真模型的创建第61-65页
            5.2.2.1 总体模型的建立第61-63页
            5.2.2.2 行星轮绞车建模第63-64页
            5.2.2.3 压力补偿器建模第64-65页
        5.2.3 仿真参数的设定第65页
    5.3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第65-67页
        5.3.1 AMESIM的仿真模型第65-66页
        5.3.2 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第66-67页
    5.4 仿真结果分析第67-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6章 实验研究第71-79页
    6.1 实验简介第71-72页
    6.2 实验系统硬件第72-74页
        6.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第72-73页
        6.2.2 功率放大器第73页
        6.2.3 光电编码器第73页
        6.2.4 阀控操纵手柄第73-74页
    6.3 实验系统软件第74-76页
        6.3.1 PLC运行Bang-Bang-PDF控制算法第74页
        6.3.2 PLC通讯方式第74-75页
        6.3.3 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控制界面编制第75页
        6.3.4 基于LABVIEW的程序设计第75-76页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6-78页
        6.4.1 实验结果第76-77页
        6.4.2 结果分析第77-78页
    6.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总结和展望第79-81页
    7.1 总结第79-80页
    7.2 展望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指静脉身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自主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制及声纳目标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