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响应性纳米胶束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聚合物胶束用于肿瘤治疗 | 第13-14页 |
1.2 聚天冬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聚合物胶束的应用及存在的缺陷 | 第16-17页 |
1.4 智能响应性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pH响应 | 第18-19页 |
1.4.2 酶响应 | 第19页 |
1.4.3 缺氧激活 | 第19-20页 |
1.4.4 超灵敏的纳米颗粒 | 第20页 |
1.5 ROS响应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意义 | 第21-25页 |
第二章 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理化性质检测 | 第25-4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3 ROS响应性聚天冬氨酸骨架的合成 | 第26-31页 |
2.3.1 合成4-甲基苯硼酸酯 | 第27-28页 |
2.3.2 合成4-溴甲基苯硼酸酯 | 第28-29页 |
2.3.3 合成BOC-丝氨酸苯硼酸酯 | 第29页 |
2.3.4 脱BOC保护 | 第29-30页 |
2.3.5 聚琥珀酰亚胺接枝苯硼酸酯丝氨酸的合成 | 第30-31页 |
2.4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1-34页 |
2.4.1 核磁和质谱表征 | 第31-32页 |
2.4.2 中红外测试(FT-IR) | 第32-33页 |
2.4.3 分子量测试 | 第33-34页 |
2.5 透析法制备纳米胶束 | 第34-35页 |
2.6 纳米胶束的表征 | 第35-40页 |
2.6.1 动态激光光散射仪分析(DLS) | 第35页 |
2.6.2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35-37页 |
2.6.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7-39页 |
2.6.4 Zeta电位 | 第39-40页 |
2.7 CMC临界胶束浓度测试-芘荧光探针法 | 第40-41页 |
2.8 纳米胶束的稳定性测试 | 第41-42页 |
2.9 阿霉素药物的包裹及体外释放 | 第42-47页 |
第三章 纳米胶束体内外生物学评价 | 第47-59页 |
3.1 细胞毒性评价 | 第47-48页 |
3.2 聚合物纳米粒的细胞释放 | 第48-50页 |
3.3 聚合物纳米粒的细胞吞噬 | 第50-51页 |
3.4 细胞凋亡实验 | 第51-53页 |
3.5 体内活性检测 | 第53-59页 |
3.5.1 瘤径和体重测量 | 第53-55页 |
3.5.2 药物的组织分布 | 第55-56页 |
3.5.3 切片染色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4.1 结论 | 第59页 |
4.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7-79页 |
附件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