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鹤类迁徙期时空分布及观赏管理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松嫩平原鹤类资源分布概况 | 第12页 |
1.3 鸟类观赏管理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3.1 鸟类观赏 | 第12-13页 |
1.3.2 鸟类观赏者 | 第13页 |
1.3.3 鸟类保护教育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15-21页 |
2.1 松嫩平原概况 | 第15-16页 |
2.2 松嫩平原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6-21页 |
2.2.1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16-17页 |
2.2.2 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17-18页 |
2.2.3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18-19页 |
2.2.4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19-20页 |
2.2.5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20-21页 |
3 鹤类迁徙期时空分布研究 | 第21-4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2 春迁期鹤类时空分布 | 第22-31页 |
3.2.1 向海保护区 | 第22-24页 |
3.2.2 莫莫格保护区 | 第24-25页 |
3.2.3 图牧吉保护区 | 第25-27页 |
3.2.4 扎龙保护区 | 第27-29页 |
3.2.5 乌裕尔河保护区 | 第29-31页 |
3.3 秋迁期鹤类时空分布 | 第31-39页 |
3.3.1 向海保护区 | 第31-32页 |
3.3.2 莫莫格保护区 | 第32-34页 |
3.3.3 图牧吉保护区 | 第34-36页 |
3.3.4 扎龙保护区 | 第36-37页 |
3.3.5 乌裕尔河保护区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4 迁徙期鹤类的最佳生态观赏区 | 第41-51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4.2 迁徙期鹤类的最佳观赏区 | 第42-46页 |
4.2.1 向海保护区 | 第42页 |
4.2.2 莫莫格保护区 | 第42-43页 |
4.2.3 图牧吉保护区 | 第43-44页 |
4.2.4 扎龙保护区 | 第44-45页 |
4.2.5 乌裕尔河保护区 | 第45页 |
4.2.6 讨论 | 第45-46页 |
4.3 迁徙期鹤类的安全观赏距离 | 第46-51页 |
4.3.1 白鹤 | 第46-47页 |
4.3.2 丹顶鹤 | 第47页 |
4.3.3 白头鹤 | 第47-48页 |
4.3.4 白枕鹤 | 第48-49页 |
4.3.5 灰鹤 | 第49-50页 |
4.3.6 讨论 | 第50-51页 |
5 迁徙期鹤类的观赏管理 | 第51-56页 |
5.1 调查方法 | 第51页 |
5.2 鹤类保护认知度与鹤类观赏教育接受度调查 | 第51-53页 |
5.2.1 鸟类观赏爱好者对鹤类保护的认知度 | 第51-52页 |
5.2.2 鸟类观赏爱好者对鹤类观赏管理的接受度 | 第52-53页 |
5.3 迁徙期鹤类观赏管理 | 第53-56页 |
5.3.1 鹤类观赏区域的加强管理 | 第53-54页 |
5.3.2 鸟类观赏爱好者的行为规范 | 第54-55页 |
5.3.3 实行网络申请—许可制度 | 第55页 |
5.3.4 加强鹤类保护宣传教育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