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长沙高铁新城概况 | 第15-17页 |
1.2.1 长沙高铁新城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1.2.2 长沙高铁新城对区域的影响分析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2 高铁新城发展的基础理论概述 | 第25-38页 |
2.1 高铁新城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1.1 高铁 | 第25页 |
2.1.2 新城 | 第25页 |
2.1.3 高铁新城 | 第25-26页 |
2.2 高铁新城建设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26-30页 |
2.2.1 ROD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圈层理论 | 第27-29页 |
2.2.3 海绵城市理论 | 第29页 |
2.2.4 城市触媒理论 | 第29-30页 |
2.3 高铁新城建设的相关实践及经验借鉴 | 第30-38页 |
2.3.1 实践成功案例 | 第30-35页 |
2.3.2 成功案例小结 | 第35-38页 |
3 基于SWOT模型的长沙高铁新城发展环境分析 | 第38-47页 |
3.1 发展优势 | 第38-41页 |
3.1.1 区位优势凸显 | 第38-39页 |
3.1.2 交通优势显著 | 第39-40页 |
3.1.3 景观资源丰富 | 第40-41页 |
3.1.4 产业基础坚实 | 第41页 |
3.2 发展劣势 | 第41-44页 |
3.2.1 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 第41-42页 |
3.2.2 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 | 第42-43页 |
3.2.3 交通组织瓶颈较多 | 第43页 |
3.2.4 行政权属复杂 | 第43-44页 |
3.3 发展机遇 | 第44-45页 |
3.4 发展挑战 | 第45-47页 |
4 长沙高铁新城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 | 第47-61页 |
4.1 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51页 |
4.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51-54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51页 |
4.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51-54页 |
4.3 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4.3.1 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4-56页 |
4.3.2 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分析 | 第56-59页 |
4.4 长沙高铁新城发展质量评价 | 第59-61页 |
5 长沙高铁新城发展问题及对策 | 第61-79页 |
5.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1-65页 |
5.1.1 经济活力不足 | 第61-62页 |
5.1.2 产业进驻滞后 | 第62页 |
5.1.3 人力资源匮乏 | 第62-63页 |
5.1.4 片区衔接融合欠佳 | 第63-64页 |
5.1.5 城市品质较差 | 第64页 |
5.1.6 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 第64-65页 |
5.2 长沙高铁新城发展对策 | 第65-70页 |
5.2.1 理顺体制机制 | 第65页 |
5.2.2 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 第65-67页 |
5.2.3 大力发展会展产业 | 第67-68页 |
5.2.4 加强旅游休闲产业建设 | 第68-69页 |
5.2.5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化建设 | 第69-70页 |
5.3 长沙高铁新城发展路径 | 第70-79页 |
5.3.1 制定产业准入导则 | 第70-71页 |
5.3.2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高铁—会展”联动发展模式 | 第71-76页 |
5.3.3 产业空间布局 | 第76-7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9-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80-8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