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20-2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2-2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1.2.1 可持续生计研究 | 第24-28页 |
1.2.2 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 | 第28-30页 |
1.2.3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 第30-3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2-3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3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4.2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第35-38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8-40页 |
1.5.1 在贫困地区旅游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有所拓展和创新 | 第38页 |
1.5.2 在旅游扶贫研究理论方面有所拓展和创新 | 第38页 |
1.5.3 在乡村旅游社区研究方面有所拓展和创新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旅游和社区发展理论分析 | 第40-63页 |
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40-41页 |
2.1.1 可持续生计概念及内涵 | 第40页 |
2.1.2 主要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第40-41页 |
2.2 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41-47页 |
2.2.1 脆弱性背景 | 第43-44页 |
2.2.2 生计资本 | 第44-46页 |
2.2.3 生计策略 | 第46页 |
2.2.4 结构和过程转变 | 第46页 |
2.2.5 生计结果 | 第46-47页 |
2.3 乡村旅游影响下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2.3.1 评价体系构建思想 | 第47页 |
2.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2.4 社区和旅游相关理论 | 第48-59页 |
2.4.1 社区和社区旅游 | 第48-50页 |
2.4.2 社区参与旅游理论 | 第50-56页 |
2.4.3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制约性因素 | 第56-58页 |
2.4.4 提高社区参与的途径-旅游社区增权理论 | 第58-59页 |
2.5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 第59-63页 |
2.5.1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59-60页 |
2.5.2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的多维度解析 | 第60-62页 |
2.5.3 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乡村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 | 第62-6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及其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 第63-77页 |
3.1 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旅游发展概况 | 第63-66页 |
3.2 重点研究区域概况 | 第66-77页 |
3.2.1 自然环境 | 第68页 |
3.2.2 社会经济 | 第68-69页 |
3.2.3 主体功能定位 | 第69-71页 |
3.2.4 旅游发展状况 | 第71-77页 |
第四章 乡村旅游影响下的秦巴山区可持续生计水平评价 | 第77-94页 |
4.1 理论机制及假说演绎 | 第77-79页 |
4.1.1 旅游影响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演绎与假说 | 第77页 |
4.1.2 研究区乡村旅游地的分类 | 第77-79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79-81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1-84页 |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84-93页 |
4.4.1 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评价结果 | 第84-87页 |
4.4.2 农户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 | 第87-91页 |
4.4.3 限制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障碍 | 第91-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 第94-106页 |
5.1 理论机制与假说演绎 | 第94-95页 |
5.1.1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旅游地可持续生计影响的理论演绎与假说 | 第94-95页 |
5.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95-97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95-96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96-97页 |
5.3 旅游地生计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97-100页 |
5.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97-98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8-100页 |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100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5.4.1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对旅游地生计的影响分析 | 第100-101页 |
5.4.2 系统敏感性分析 | 第101页 |
5.4.3 系统暴露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5.4.4 系统适应力分析 | 第102页 |
5.4.5 系统适应力对旅游地生计的影响机理 | 第102-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秦巴山区旅游地生计资本与社区的相互影响 | 第106-118页 |
6.1 理论机制和假说 | 第106-107页 |
6.1.1 秦巴山区旅游地生计资本与社区发展互相影响的理论演绎和假说 | 第106-107页 |
6.2 数据与研究方法 | 第107-110页 |
6.2.1 数据来源 | 第107-108页 |
6.2.2 数据信度检验 | 第108页 |
6.2.3 乡村旅游地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8-110页 |
6.3 乡村旅游地生计资本规模与结构变化 | 第110-111页 |
6.3.1 农户收入来源及旅游收入占比分析 | 第110页 |
6.3.2 金融资本分析 | 第110页 |
6.3.3 物质资本分析 | 第110页 |
6.3.4 人力资本分析 | 第110-111页 |
6.3.5 自然资本分析 | 第111页 |
6.3.6 社会资本分析 | 第111页 |
6.4 乡村旅游地社区发展与生计资本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111-115页 |
6.4.1 分析方法 | 第112页 |
6.4.2 社区发展关键指标与生计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6.4.3 社区发展状态对生计资本变化趋向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113-115页 |
6.5 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七章 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秦巴山区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 | 第118-132页 |
7.1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命题的提出 | 第118-119页 |
7.1.1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命题的理论基础 | 第118页 |
7.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8-119页 |
7.2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概念及内涵 | 第119-120页 |
7.2.1 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的概念 | 第119-120页 |
7.3 实证研究的数据与方法 | 第120-123页 |
7.3.1 旅游和社区协同发展程度(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 第120-123页 |
7.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23页 |
7.4 旅游与社区耦合度分析 | 第123-124页 |
7.4.1 指标层得分及分析 | 第123-124页 |
7.4.2 系统层得分及分析 | 第124页 |
7.4.3 旅游社区耦合指数计算 | 第124页 |
7.5 旅游和社区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 第124-129页 |
7.5.1 PSR模型及分析 | 第124-126页 |
7.5.2 压力分析(Pressure分析) | 第126页 |
7.5.3 状态分析(State分析) | 第126-127页 |
7.5.4 响应分析(Response分析) | 第127-129页 |
7.6 乡村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几个关键问题 | 第129-130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讨论 | 第132-14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2-134页 |
8.2 建议 | 第134-139页 |
8.2.1 以旅游业促进农户及社区生计可持续发展 | 第134页 |
8.2.2 提升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 | 第134-135页 |
8.2.3 降低秦巴山区旅游地生计脆弱性 | 第135-137页 |
8.2.4 基于可持续生计目标实现秦巴山区旅游和社区协同发展 | 第137-139页 |
8.3 研究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9-142页 |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9页 |
8.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6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56-16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