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储层注水井解调联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堵水调剖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堵水调剖剂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 第12-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解调联作选井选层技术研究 | 第17-30页 |
2.1 选井选层决策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1 变权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17-19页 |
2.1.2 注水井解调联作 | 第19-23页 |
2.2 解调联作选井选层决策 | 第23-29页 |
2.2.1 油藏基础资料 | 第23页 |
2.2.2 注水井基础资料及解调权重确定 | 第23-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效酸化解堵液体系研究 | 第30-52页 |
3.1 岩粉及堵塞物分析 | 第30-34页 |
3.1.1 岩石矿物分析 | 第30-32页 |
3.1.2 堵塞物分析 | 第32-34页 |
3.2 高效酸化解堵液体系配方优选 | 第34-37页 |
3.2.1 盐酸浓度优化 | 第34-35页 |
3.2.2 含F~-介质浓度优化 | 第35-36页 |
3.2.3 螯合剂筛选 | 第36-37页 |
3.2.4 缓蚀剂筛选 | 第37页 |
3.3 高效酸化解堵液体系性能评价 | 第37-47页 |
3.3.1 岩粉及堵塞物的溶解能力 | 第37-39页 |
3.3.2 缓速性能评价 | 第39-41页 |
3.3.3 螯合能力评价 | 第41-46页 |
3.3.4 配伍性能评价 | 第46页 |
3.3.5 缓蚀性能评价 | 第46-47页 |
3.4 高效酸化解堵液岩芯流动实验 | 第47-51页 |
3.4.1 实验方案 | 第47-49页 |
3.4.2 注水井酸化流动效果评价 | 第49-50页 |
3.4.3 酸化前后部分岩芯端面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3.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解调联作调堵剂体系开发 | 第52-73页 |
4.1 调堵剂类型的设计 | 第52-53页 |
4.1.1 调堵剂封堵原理 | 第52页 |
4.1.2 调堵剂的结构设计 | 第52-53页 |
4.2 调堵剂配方实验研究 | 第53-58页 |
4.2.1 筛选调堵剂主剂 | 第54-55页 |
4.2.2 催化剂类型确定 | 第55-57页 |
4.2.3 助凝剂浓度确定 | 第57-58页 |
4.3 调堵剂性能评价 | 第58-67页 |
4.3.1 调堵剂耐酸耐盐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4.3.2 调堵剂耐温性测试 | 第59-60页 |
4.3.3 调堵剂流变性能测试 | 第60-63页 |
4.3.4 调堵剂封堵能力测试 | 第63-67页 |
4.4 调堵剂降解实验研究 | 第67-70页 |
4.4.1 调堵剂的降解机理 | 第67-68页 |
4.4.2 调堵剂的降解实验 | 第68-70页 |
4.5 解调联作岩芯流动模拟实验 | 第70-72页 |
4.6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注水井解调联作工艺和参数设计方法 | 第73-80页 |
5.1 注水井解调联作工艺 | 第73页 |
5.2 注水井解调联作工艺流程 | 第73-74页 |
5.3 调堵剂的选择性注入 | 第74-77页 |
5.3.1 选择性注入技术依据 | 第74-75页 |
5.3.2 选择性注入压力的设定方法 | 第75-76页 |
5.3.3 调堵剂注入速度的设定方法 | 第76页 |
5.3.4 调堵剂注入强度的设定方法 | 第76-77页 |
5.4 酸化解堵液注入参数的设定方法 | 第77-79页 |
5.4.1 酸化解堵液注入速度的设定方法 | 第77-78页 |
5.4.2 酸化解堵液注入强度的设定方法 | 第78-79页 |
5.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