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农村信用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投放现状与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5 创新和特色 | 第10-1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精准扶贫 | 第11页 |
2.1.2 扶贫贷款 | 第11-12页 |
2.1.3 小额信贷 | 第12页 |
2.1.4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小额信贷 | 第1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2.2.1 绝对成本理论 | 第12页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12-13页 |
2.2.3 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理论 | 第13页 |
2.2.4 机会公平理论 | 第13-14页 |
3 吕梁市农村信用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投放现状 | 第14-19页 |
3.1 吕梁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3.1.1 吕梁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14页 |
3.1.2 吕梁市贫困地区概况 | 第14页 |
3.1.3 吕梁市贫困县(区、市)分类情况 | 第14-15页 |
3.2 吕梁市“精准扶贫”现状 | 第15-16页 |
3.3 吕梁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现状 | 第16-18页 |
3.3.1 投放政策与方式 | 第16页 |
3.3.2 投放总额与覆盖面 | 第16-17页 |
3.3.3 投放宣传与管理 | 第17-18页 |
3.4 吕梁市农村信用社扶贫工作绩效 | 第18-19页 |
3.4.1 助力农耕无缝对接 | 第18页 |
3.4.2 “背包下乡”满足特色需求 | 第18-19页 |
3.4.3 信贷再造三级授信扶小微 | 第19页 |
3.4.4 倾力重点构建和谐金融生态 | 第19页 |
4 农村信用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4.1 精准扶贫资金投放环境欠佳 | 第19-20页 |
4.1.1 资金投放精准度欠佳 | 第19-20页 |
4.1.2 现有贷款方式落地存在困难 | 第20页 |
4.2 信贷环境欠佳 | 第20-21页 |
4.2.1 信贷资金政策不完善 | 第20-21页 |
4.2.2 信用社扶贫信贷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21页 |
4.3 信用社精准扶贫信贷管理薄弱 | 第21-22页 |
4.3.1 信用社扶贫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 第21-22页 |
4.3.2 信用社资金审查与宣传不到位 | 第22页 |
4.3.3 资金投放不积极投放机制不完善 | 第22页 |
4.4 信贷服务还需持续提升 | 第22-23页 |
4.4.1 产业要素支撑不足扶贫贷款缺乏后劲 | 第22-23页 |
4.4.2 农业保险投保率低贷款回收难度加大 | 第23页 |
4.4.3 农户缺乏诚信意识 | 第23页 |
5 促进“精准扶贫”信贷资金投放的对策与建议 | 第23-27页 |
5.1 创新贷款模式加快扶贫步伐 | 第23-24页 |
5.1.1 抓好产品创新强化服务质效 | 第23-24页 |
5.1.2 优化信贷投放手段农村支付环境 | 第24页 |
5.1.3 推进金融富民扶贫工程 | 第24页 |
5.2 优化组合扶贫政策强强联合金融政策 | 第24-25页 |
5.2.1 发挥政策捆绑效应最大化扶贫力度 | 第24页 |
5.2.2 充分利用金融工具确保信贷政策落地 | 第24-25页 |
5.2.3 加强政策资金落实明确政策界限 | 第25页 |
5.2.4 用好财政金融扶贫政策 | 第25页 |
5.3 完善征信体系提高扶贫政策宣传力度 | 第25-26页 |
5.3.1 加快完善贫困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25-26页 |
5.3.2 加大诚信宣传提高扶贫政策认知 | 第26页 |
5.3.3 提高精准扶贫中精确发放贷款的服务意识 | 第26页 |
5.4 畅通信息对接渠道加强扶贫考核激励 | 第26-27页 |
5.4.1 深入贫困农户调查掌握实情建好“清单” | 第26页 |
5.4.2 加强信息共享构建特色信贷扶贫 | 第26-27页 |
5.5 抓好沟通对接强化合力扶贫 | 第27页 |
5.5.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激活担保资源 | 第27页 |
5.5.2 整合外部资源提升扶贫效果 | 第27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27-29页 |
6.1 结论 | 第27-28页 |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Abstract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