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3 课题研究效果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根本问题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3 项目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4 项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项目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项目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两种技术方法的对比 | 第17-2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19页 |
2.2 高低腿龙门吊施工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拼装设备的工具 | 第19页 |
2.2.2 拼装流程 | 第19页 |
2.2.3 施工流程 | 第19-21页 |
2.3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施工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工艺概述 | 第21-22页 |
2.3.2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施工流程图和现场图 | 第22-24页 |
2.3.3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施工技术创新点 | 第24页 |
2.4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效益分析 | 第24-26页 |
2.4.1 经济效益 | 第24-26页 |
2.4.2 社会效益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施工方案研究 | 第27-35页 |
3.1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施工操作 | 第27-30页 |
3.1.1 起重机安装提梁跨的边梁 | 第27页 |
3.1.2 安装桥面龙门吊轨道 | 第27页 |
3.1.3 拼装桥面龙门吊 | 第27-29页 |
3.1.4 预制梁的地面运输 | 第29页 |
3.1.5 龙门吊提升预制梁 | 第29页 |
3.1.6 预制梁的桥面运输 | 第29页 |
3.1.7 架桥机采用桥面尾部喂梁方式正常架梁 | 第29-30页 |
3.2 施工组织 | 第30-34页 |
3.2.1 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 第30-31页 |
3.2.2 主要人员配备和劳动力组织表 | 第31页 |
3.2.3 材料与设备 | 第31-32页 |
3.2.4 质量控制 | 第32页 |
3.2.5 安全控制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施工技术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48页 |
4.1 龙门吊吊车和钢丝绳安全设计 | 第35-37页 |
4.1.1 验算目标 | 第35页 |
4.1.2 原始数据 | 第35页 |
4.1.3 吊车选择 | 第35-36页 |
4.1.4 钢丝绳的选择 | 第36-37页 |
4.2 龙门吊横梁安全设计 | 第37-39页 |
4.2.1 龙门吊横梁的主要参数 | 第37-38页 |
4.2.2 龙门吊横梁的强度验算 | 第38-39页 |
4.3 龙门吊横梁的midas模拟 | 第39-46页 |
4.3.1 midas介绍 | 第39-40页 |
4.3.2 单元、材料和截面参数 | 第40-41页 |
4.3.3 边界条件 | 第41-43页 |
4.3.4 荷载工况与内力应力计算结果 | 第43-45页 |
4.3.5 横梁安全验算 | 第45-46页 |
4.4 龙门吊立柱验算 | 第46-47页 |
4.5 边梁的安全验算 | 第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龙门吊提升转换预制梁动态特性研究 | 第48-51页 |
5.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8页 |
5.2 吊梁模态分析的结果 | 第48-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