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一、案例介绍及引发的法律问题 | 第12-14页 |
(一)案情介绍 | 第12-13页 |
1.基本情况 | 第12页 |
2.处理结果 | 第12-13页 |
(二)案件争议问题 | 第13-14页 |
1.本案的犯罪对象 | 第13页 |
2.本案的行为性质 | 第13-14页 |
3.本案的入罪标准 | 第14页 |
二、与案件争议焦点相关问题分析 | 第14-23页 |
(一)本案的犯罪对象的确定 | 第14-16页 |
1.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观点争议 | 第14-15页 |
2.笔者观点 | 第15-16页 |
(二)本案的行为性质认定 | 第16-20页 |
1.主张盗窃罪和诈骗罪的观点争议 | 第16-18页 |
2.笔者观点 | 第18-20页 |
(三)本案的入罪标准 | 第20-23页 |
1.采用“数额”标准或“多次”标准的争议 | 第20-21页 |
2.笔者观点 | 第21-23页 |
三、本案的分析结论及启示 | 第23-29页 |
(一)“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行为构成一般盗窃罪的肯定 | 第23-25页 |
1.“偷换收款二维码”符合秘密窃取他人占有财物的特征 | 第23-24页 |
2.财产的丧失违背被害人的意志 | 第24-25页 |
(二)“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行为构成诈骗罪的否定 | 第25-26页 |
1.“偷换收款二维码”行为不是欺骗 | 第25-26页 |
2.处分行为与错误认识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 第26页 |
(三)采用“数额标准”的观点 | 第26-27页 |
(四)研究本案的启示 | 第27-29页 |
1.从立法本意出发解决定性争议问题 | 第27页 |
2.进一步完善二维码支付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