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盐胁迫反应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前言第13页
    1.2 植物盐胁迫耐受机理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植物适应性增强非生物胁迫耐受的能力第13-14页
        1.2.2 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4页
        1.2.3 植物盐胁迫相关的基因第14页
        1.2.4 植物盐胁迫的调控机理第14-16页
        1.2.5 盐胁迫影响植物染色质修饰第16-17页
    1.3 植物逆境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第17-19页
        1.3.1 AP2/ERF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第17页
        1.3.2 逆境基因克隆的策略第17-18页
        1.3.3 图位克隆技术第18-19页
    1.4 立题依据第19-21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1-38页
    2.1 实验仪器第21页
    2.2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2.1 介绍植物材料第21-22页
        2.2.2 菌株和质粒载体第22页
    2.3 生物学软件和网站第22-23页
        2.3.1 生物学软件第22页
        2.3.2 网站资源第22-23页
    2.4 常用实验试剂和培养基配制第23-25页
        2.4.1 溶液配制方案第23-24页
        2.4.2 培养基配制第24页
        2.4.3 常用抗生素和植物激素第24-25页
    2.5 常用实验方案第25-38页
        2.5.1 拟南芥的种植第25页
        2.5.2 拟南芥的杂交第25-26页
        2.5.3 拟南芥DNA提取方案第26页
        2.5.4 图位克隆第26-28页
        2.5.5 拟南芥RNA的提取第28-30页
        2.5.6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第30页
        2.5.7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第30-31页
        2.5.8 载体构建第31-32页
        2.5.9 Gateway克隆技术第32-34页
        2.5.10 拟南芥花序浸染第34页
        2.5.11 转基因材料创建第34-35页
        2.5.12 GUS组织染色第35页
        2.5.13 农杆菌渗透烟草实验第35-36页
        2.5.14 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第36-38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69页
    3.1 突变体P13HO9和SY33背景介绍第38页
    3.2 P13HO9的结果与分析第38-57页
        3.2.1 T-DNA突变体分子鉴定第38-40页
        3.2.2 p13hO9等位基因杂交互补第40-41页
        3.2.3 转基因互补材料荧光表型分析第41-44页
        3.2.4 突变体p13hO9荧光表型分析第44-46页
        3.2.5 NaCl对突变体p13hO9种子萌发及根长表型的影响第46-49页
        3.2.6 山梨醇对突变体p13hO9种子萌发及根长表型的影响第49-52页
        3.2.7 脱落酸对突变体p13hO9种子萌发及根长表型的影响第52-54页
        3.2.8 突变体p13hO9生长发育方面的表型第54-56页
        3.2.9 基因P13HO9的表达模式第56-57页
        3.2.10 P13HO9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57页
    3.3 突变体P13HO9工作小结第57-58页
    3.4 SY33的图位克隆第58-61页
        3.4.1 图位克隆群体创建第58-59页
        3.4.2 粗定位突变基因第59-60页
        3.4.3 精细定位突变基因第60页
        3.4.4 测序确定突变基因第60-61页
    3.5 SY33的结果与分析第61-67页
        3.5.1 T-DNA突变体分子鉴定第61-62页
        3.5.2 突变体sy33荧光表型分析第62-63页
        3.5.3 NaCl对突变体sy33种子萌发及根长表型的影响第63-65页
        3.5.4 突变体sy33生长发育方面的表型第65-66页
        3.5.5 基因SY33的表达模式分析第66-67页
    3.6 突变体SY33工作总结第67-69页
4 讨论第69-72页
    4.1 突变体P13HO9的表型分析第69-70页
    4.2 基因P13HO9功能分析第70-71页
    4.3 突变体SY33的表型与基因功能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Ⅰ型单纯疱疹病毒通过UL24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