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四、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概况及影响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太湖流域范围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发生概况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造成的影响 | 第20-26页 |
一、造成人口减少 | 第20-21页 |
二、影响农业生产 | 第21-23页 |
三、引发社会动荡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的成因 | 第26-34页 |
第一节 自然因素 | 第26-28页 |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 | 第26-27页 |
二、独特的气候条件 | 第27页 |
三、“小冰期”影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人为因素 | 第28-32页 |
一、人口迅速增长 | 第28-29页 |
二、围湖垦殖造田 | 第29-30页 |
三、森林植被消退 | 第30-31页 |
四、其他因素影响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史视角下1849年太湖流域水灾的成因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预防技术与措施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预防技术 | 第34-43页 |
一、灾象特征识别技术 | 第34-37页 |
二、晴雨测报技术 | 第37-39页 |
三、农田耕作管理预防技术 | 第39-42页 |
四、仓库粮食储藏技术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预防措施 | 第43-50页 |
一、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 | 第43-44页 |
二、完善仓储制度 | 第44-46页 |
三、优化农作物品种 | 第46-47页 |
四、推行多种经营的模式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减灾技术 | 第50-58页 |
第一节 灾后土壤肥力保持技术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农田排灌减灾技术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治河工程减灾技术 | 第53-55页 |
第四节 海塘工程减灾技术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减技术的总体特征及效果分析 | 第58-66页 |
第一节 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减技术的总体特征 | 第58-60页 |
一、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减技术的特点 | 第58-59页 |
二、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减技术的演变轨迹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水旱灾害防减技术推广后的积极效果 | 第60-62页 |
第三节 水旱灾害防减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弊端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70页 |
一、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减技术透视 | 第66-67页 |
二、清代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减技术的当代思考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