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二、研究视角 | 第11-12页 |
三、研究依据 | 第12-18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六、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对园林的影响 | 第22-68页 |
第一节 艺术家的求知历程 | 第22-27页 |
一、书院求学经历 | 第22-23页 |
二、藏书治学经历 | 第23-24页 |
三、漫游采风经历 | 第24-27页 |
第二节 艺术家的为官经历 | 第27-32页 |
一、出仕之终南捷径 | 第27-28页 |
二、入仕之修身养性 | 第28-30页 |
三、退隐之朴居静思 | 第30-32页 |
四、仕途波折之寄寓心志 | 第32页 |
第三节 艺术家的交友际会 | 第32-47页 |
一、艺术家与艺术家 | 第33-39页 |
二、艺术家与商人 | 第39-44页 |
三、艺术家与皇家 | 第44-47页 |
第四节 艺术家的赏玩嗜好 | 第47-66页 |
一、听戏与园林 | 第48-53页 |
二、嗜石与园林 | 第53-59页 |
三、品茗与园林 | 第59-62页 |
四、抚琴与园林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二章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对园林的影响 | 第68-92页 |
第一节 艺术家的处事哲学 | 第68-72页 |
一、园林艺术观 | 第68-69页 |
二、园林型制与手法 | 第69-72页 |
第二节 艺术家的艺术思维 | 第72-75页 |
一、整体思维 | 第72-73页 |
二、辩证思维 | 第73-74页 |
三、诗性思维 | 第74-75页 |
第三节 艺术家的艺术观念 | 第75-87页 |
一、“隐逸”观念 | 第75-79页 |
二、“沧浪”观念 | 第79-81页 |
三、“枕流漱石”观念 | 第81-83页 |
四、“亲水”观念 | 第83-87页 |
第四节 艺术家的人格象征 | 第87-90页 |
一、植物与配景人格化 | 第87-89页 |
二、形态设计拟人化 | 第89页 |
三、场景氛围人格化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三章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对园林的影响 | 第92-130页 |
第一节 艺术家的诗文作品 | 第92-101页 |
一、园林文学的界定 | 第92-93页 |
二、园林文学对园林的推动作用 | 第93-101页 |
第二节 艺术家的书画作品 | 第101-122页 |
一、艺术家画作与园林传承 | 第102-104页 |
二、艺术家画论与造园实践 | 第104-121页 |
三、艺术家见解与园林技法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艺术家的戏文作品 | 第122-128页 |
一、人物刻画与园林 | 第123-124页 |
二、场景设置与园林 | 第124-125页 |
三、创作步骤与园林 | 第125-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四章 艺术家的园林理论与实践 | 第130-142页 |
第一节 艺术家的园林理论 | 第130-136页 |
一、造园专著 | 第131-132页 |
二、理论典籍 | 第132-135页 |
三、园林文论、画论 | 第135页 |
四、园林评价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艺术家的园林实践 | 第136-141页 |
一、造园家 | 第136-139页 |
二、半造园家 | 第139-141页 |
三、小品园艺家 | 第141页 |
小结 | 第141-142页 |
结论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5页 |
附录 | 第155-157页 |
作者科研成果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