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0-11页 |
1.2 隧道衬砌裂缝综述 | 第11-16页 |
1.2.1 隧道衬砌定义及种类 | 第11-12页 |
1.2.2 隧道衬砌病害分类与形成原因 | 第12-13页 |
1.2.3 隧道衬砌裂缝类型及评价 | 第13-14页 |
1.2.4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方法分类 | 第14-16页 |
1.3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6-18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1.4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算法研究 | 第19-20页 |
1.5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22-35页 |
2.1 系统功能及设计要求 | 第22-23页 |
2.1.1 系统功能 | 第22-23页 |
2.1.2 设计要求 | 第23页 |
2.2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2.2.1 系统结构 | 第23-25页 |
2.2.2 工作原理 | 第25页 |
2.3 系统硬件集成与设备选型 | 第25-34页 |
2.3.1 车辆的选型 | 第25页 |
2.3.2 箱体及其推拉门的设计 | 第25-26页 |
2.3.3 相机支架的设计 | 第26-28页 |
2.3.4 相机的选型 | 第28-31页 |
2.3.5 辅助照明装置 | 第31-32页 |
2.3.6 其他硬件设备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裂缝图像预处理及拼接 | 第35-54页 |
3.1 裂缝图像检测综述 | 第35-36页 |
3.2 裂缝图像的预处理 | 第36-47页 |
3.2.1 基于改进MSR与双边滤波融合的裂缝图像去阴影化 | 第36-42页 |
3.2.2 基于直线与角度特征的衬砌接缝去除 | 第42-44页 |
3.2.3 裂缝图像的增强 | 第44-47页 |
3.3 裂缝图像的拼接 | 第47-53页 |
3.3.1 基于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的图像配准 | 第48-51页 |
3.3.2 基于加权平均融合算法的图像拼接重叠区域融合处理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裂缝识别与分类 | 第54-69页 |
4.1 裂缝图像的分块 | 第54页 |
4.2 裂缝图像的粗检测 | 第54-63页 |
4.2.1 裂缝图像的边缘检测 | 第54-59页 |
4.2.2 裂缝图像的阈值分割 | 第59-62页 |
4.2.3 裂缝图像的开运算 | 第62-63页 |
4.3 裂缝图像的精检测 | 第63-66页 |
4.3.1 基于裂缝区域形状特征的去噪 | 第63-64页 |
4.3.2 基于区域延伸的裂缝连接 | 第64-66页 |
4.4 裂缝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 第66-67页 |
4.4.1 裂缝图像的闭运算 | 第66页 |
4.4.2 裂缝图像的细化 | 第66-67页 |
4.5 裂缝的类型判定及特征参数的计算 | 第67-68页 |
4.5.1 裂缝类型的判定 | 第67页 |
4.5.2 基于裂缝骨架的裂缝长度及宽度计算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开发及实验验证 | 第69-77页 |
5.1 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69-71页 |
5.1.1 软件开发平台 | 第69页 |
5.1.2 软件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5.1.3 软件界面介绍 | 第70-71页 |
5.2 检测车的相关硬件实验 | 第71-73页 |
5.2.1 相机的采集实验 | 第71-72页 |
5.2.2 辅助照明装置的照明实验 | 第72-73页 |
5.3 系统的检测实验 | 第73-76页 |
5.3.1 实际隧道检测实验现场 | 第73页 |
5.3.2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实验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