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准铁路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2 跨呼大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概况 | 第12-15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2-13页 |
2.1.1 跨线桥的位置 | 第12页 |
2.1.2 跨线桥梁的结构 | 第12页 |
2.1.3 材料要求 | 第12-13页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13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13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3页 |
2.3 连续梁对呼大高速公路的影响 | 第13-14页 |
2.4 施工顺序 | 第14页 |
2.5 连续梁工期安排 | 第14-15页 |
3 跨呼大高速公路特大桥连续梁悬臂施工技术 | 第15-37页 |
3.1 承台基坑开挖支护计算 | 第15-22页 |
3.1.1 灌注桩支护锚固深度计算 | 第15-17页 |
3.1.2 灌注桩支护配筋计算 | 第17-20页 |
3.1.3 承台施工 | 第20-22页 |
3.2 支座安装 | 第22-23页 |
3.3 墩梁临时固结 | 第23-24页 |
3.3.1 墩梁临时固结设计 | 第23页 |
3.3.2 墩梁临时固结方案 | 第23-24页 |
3.4 连续梁0 | 第24-29页 |
3.4.1 连续梁0 | 第24-27页 |
3.4.2 连续梁0 | 第27-29页 |
3.5 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 | 第29-32页 |
3.5.1 挂篮组装施工 | 第29-31页 |
3.5.2 悬灌施工 | 第31-32页 |
3.6 箱梁边跨现浇段施工 | 第32-33页 |
3.7 箱梁合拢段施工 | 第33-37页 |
3.7.1 合拢段临时锁定 | 第33-34页 |
3.7.2 边跨合拢 | 第34页 |
3.7.3 中跨合拢 | 第34页 |
3.7.4 合拢平衡设计 | 第34-35页 |
3.7.5 结构体系转换施工 | 第35页 |
3.7.6 合拢段施工要点 | 第35-37页 |
4 连续梁支架设计与施工 | 第37-51页 |
4.1 防护棚架设计与施工 | 第37-43页 |
4.1.1 防护棚架设计方案 | 第37页 |
4.1.2 设计标准 | 第37页 |
4.1.3 设计参数 | 第37页 |
4.1.4 防护棚架荷载计算 | 第37-38页 |
4.1.5 防护棚架纵梁设计及检算 | 第38-39页 |
4.1.6 防护棚架横梁设计及检算 | 第39-41页 |
4.1.7 钢立柱稳定性检算 | 第41-42页 |
4.1.8 地基承载力检算 | 第42-43页 |
4.2 连续梁0 | 第43-47页 |
4.2.1 计算依据 | 第43页 |
4.2.2 计算方式 | 第43页 |
4.2.3 连续梁0 | 第43-44页 |
4.2.4 连续梁0 | 第44-45页 |
4.2.5 连续梁0 | 第45-46页 |
4.2.6 连续梁0 | 第46-47页 |
4.3 连续梁现浇直线段支架计算 | 第47-51页 |
4.3.1 现浇直线段梁部荷载计算 | 第47页 |
4.3.2 现浇直线段纵梁计算 | 第47-48页 |
4.3.3 现浇直线段横梁计算 | 第48-49页 |
4.3.4 现浇直线段水平杆计算 | 第49-50页 |
4.3.5 现浇直线段斜竖向撑杆计算 | 第50页 |
4.3.6 现浇直线段直竖向撑杆计算 | 第50-51页 |
5 连续梁施工监控 | 第51-69页 |
5.1 施工控制的意义和目的 | 第51页 |
5.1.1 施工控制的意义 | 第51页 |
5.1.2 施工控制的目的 | 第51页 |
5.2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5.2.1 结构分析概述 | 第51-52页 |
5.2.2 施工控制计算方法 | 第52页 |
5.2.3 施工控制分析的步骤 | 第52-53页 |
5.3 施工监控结构计算 | 第53-63页 |
5.3.1 计算模型 | 第53页 |
5.3.2 施工阶段划分 | 第53页 |
5.3.3 施工控制计算结果 | 第53-63页 |
5.4 梁体预拱度的计算 | 第63-66页 |
5.5 连续梁线形施工监控 | 第66-67页 |
5.5.1 线形控制工作程序 | 第66页 |
5.5.2 位移测点布置 | 第66-67页 |
5.6 施工控制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5.6.1 合拢精度 | 第67页 |
5.6.2 施工监控结论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