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述评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1页 |
2.1.1 移动支付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0页 |
2.1.2 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特征 | 第20-21页 |
2.2 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长尾理论 | 第21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正外部性 | 第22页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 第23-35页 |
3.1 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概况 | 第23-25页 |
3.1.1 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供给现状 | 第23-24页 |
3.1.2 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需求现状 | 第24-25页 |
3.2 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 第25-32页 |
3.2.1 指标选取与说明 | 第25-27页 |
3.2.2 数据来源与各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第27-28页 |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28-29页 |
3.2.4 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3.3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 第32-35页 |
3.3.1 移动支付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概况 | 第32页 |
3.3.2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效 | 第32-33页 |
3.3.3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35-43页 |
4.1 移动支付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机理 | 第35-36页 |
4.2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6-43页 |
4.2.1 优势分析 | 第36-37页 |
4.2.2 劣势分析 | 第37-38页 |
4.2.3 机会分析 | 第38-40页 |
4.2.4 威胁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3-51页 |
5.1 国外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43-46页 |
5.1.1 菲律宾的G-Cash | 第43-44页 |
5.1.2 肯尼亚的M-PESA | 第44-45页 |
5.1.3 南非移动运营商MTN的MobileMoney | 第45-46页 |
5.1.4 赞比亚Zoona的移动支付平台 | 第46页 |
5.2 国外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46-49页 |
5.2.1 明确农村市场需求 | 第46-47页 |
5.2.2 重视移动支付的推广宣传 | 第47页 |
5.2.3 鼓励运营模式创新 | 第47-48页 |
5.2.4 引导多方协作 | 第48页 |
5.2.5 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 第48-49页 |
5.3 国外经验借鉴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61页 |
6.1 移动支付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的总体安排 | 第51-52页 |
6.1.1 路径选择的总体构思 | 第51-52页 |
6.1.2 路径设计的潜在意义 | 第52页 |
6.2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路径 | 第52-57页 |
6.2.1 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路径 | 第53页 |
6.2.2 协调发展路径 | 第53-56页 |
6.2.3 多元化路径 | 第56-57页 |
6.3 移动支付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实施步骤与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3.1 实施步骤 | 第57-58页 |
6.3.2 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1页 |
附录 B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