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象斗对明代小说传播发展及意义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2 余象斗小说传播活动的媒介生态环境 | 第12-15页 |
2.1 政治经济情况 | 第12-13页 |
2.2 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 第13页 |
2.3 社会思想的活跃 | 第13-14页 |
2.4 小说地位的提高 | 第14-15页 |
3 余象斗其人及明小说传播概况 | 第15-21页 |
3.1 传承家业的余象斗 | 第15-16页 |
3.2 明小说传播的纵横通览 | 第16-18页 |
3.3 明小说传播渠道 | 第18-21页 |
4 余象斗对明小说传播的发展 | 第21-26页 |
4.1 传播者典型性 | 第21-22页 |
4.2“评林体”和公案小说对小说传播内容的创新 | 第22-23页 |
4.3 对传播受众的重视 | 第23-24页 |
4.4 品牌广告意识 | 第24-26页 |
5 余象斗对明小说传播的意义 | 第26-29页 |
5.1 促进了平民意识的传播 | 第26-27页 |
5.2 海外传播 | 第27-29页 |
6 明代中后期小说传播的弊端与启示 | 第29-32页 |
6.1 明代中后期小说传播的弊端 | 第29-30页 |
6.2 启示 | 第30-32页 |
7 结语 | 第32-33页 |
注释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