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和氮素的迁移控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4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环境污染物及其危害第13-15页
        1.2.1 重金属污染第13-15页
        1.2.2 氮素污染第15页
    1.3 纳米材料在环境污染物移除中的研究进展第15-34页
        1.3.1 纳米材料去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第15-27页
        1.3.2 纳米材料去除氮素的研究进展第27-34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4页
第二章 功能化Fe_3O_4@C纳米颗粒高效去除六价铬第44-61页
    2.1 前言第44-45页
    2.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2.2.1 试剂和材料第45页
        2.2.2 制备Fe_3O_4@C纳米颗粒第45页
        2.2.3 Cr(Ⅵ)去除实验第45-46页
        2.2.4 Fe_3O_4@C再利用试验第46页
        2.2.5 仪器表征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6页
        2.3.1 Fe_3O_4@C结构观察第46-51页
        2.3.2 Cr(Ⅵ)去除研究第51-53页
        2.3.3 Cr(Ⅵ)去除机理第53-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第三章 磁性陶粒负载功能化碳纳米颗粒高效移除Cr(Ⅵ)第61-79页
    3.1 前言第6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1-64页
        3.2.1 试剂和材料第61-62页
        3.2.2 制备MCCSP第62页
        3.2.3 水溶中Cr(Ⅵ)去除实验第62页
        3.2.4 吸附等温实验第62-63页
        3.2.5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63页
        3.2.6 MCCSP循环利用实验第63页
        3.2.7 土壤中Cr(Ⅵ)去除实验第63页
        3.2.8 仪器表征第63-6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4-75页
        3.3.1 形貌观察第64-69页
        3.3.2 相互作用力分析第69-70页
        3.3.3 Cr(Ⅵ)去除性能研究第70-73页
        3.3.4 Cr(Ⅵ)去除机理研究第73-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第四章 功能化废弃岩棉负载零价纳米铁去除重金属Cr(Ⅵ)第79-102页
    4.1 前言第79-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3页
        4.2.1 试剂和材料第80页
        4.2.2 ARW和ARWZ的制备第80页
        4.2.3 水溶中Cr(Ⅵ)去除实验第80-81页
        4.2.4 共存阴离子对ARWZ去除Cr(Ⅵ)性能的影响第81页
        4.2.5 沙土中Cr(Ⅵ)淋溶实验第81-82页
        4.2.6 沙土中Cr(Ⅵ)向上迁移实验第82页
        4.2.7 FC/ARWZ去除Cr(Ⅵ)实验第82页
        4.2.8 盆栽实验第82页
        4.2.9 仪器表征第82-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7页
        4.3.1 Cr(Ⅵ)去除性能研究第83-86页
        4.3.2 ARWZ对Cr(Ⅵ)的迁移控制作用第86-87页
        4.3.3 ARWZ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87-89页
        4.3.4 形态学观察第89-91页
        4.3.5 ARWZ相互作用力分析第91-93页
        4.3.6 Cr(Ⅵ)去除机理研究第93-95页
        4.3.7 过滤系统去除Cr(Ⅵ)第95-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第五章 纳米复合材料控制氮肥的水解和流失第102-128页
    5.1 前言第102-103页
    5.2 实验部分第103-105页
        5.2.1 试剂和材料第103页
        5.2.2 FS和U-FS的制备第103页
        5.2.3 淋溶控失实验第103页
        5.2.4 向上迁移(MS)控失实验第103-104页
        5.2.5 尿素水解实验第104页
        5.2.6 盆栽实验第104-105页
        5.2.7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105页
        5.2.8 FS的降解实验第105页
        5.2.9 仪器表征第10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5-123页
        5.3.1 U-FS对尿素淋溶控失的影响第105-106页
        5.3.2 U-FS对尿素向上迁移控失的影响第106页
        5.3.3 FS对U水解的影响第106-108页
        5.3.4 FS与UI对U影响的比较第108-109页
        5.3.5 U-FS对玉米的影响第109-111页
        5.3.6 U-FS对根系氮素吸收的影响第111-113页
        5.3.7 田间实验第113-117页
        5.3.8 机理研究第117-122页
        5.3.9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122-123页
        5.3.10 FS降解第123页
    5.4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8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32-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西沙群岛生态环境演化过程的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下一篇:城市和海洋边界层大气硫酸盐和硝酸盐形成机制的过量17O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