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预期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精准扶贫 | 第17页 |
2.1.2 易地扶贫搬迁 | 第17-18页 |
2.1.3 公共政策执行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与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相适性分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分析 | 第21-34页 |
3.1 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现状 | 第21-23页 |
3.1.1 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沿革 | 第21-22页 |
3.1.2 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机构责任配置 | 第22页 |
3.1.3 S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概况 | 第22-23页 |
3.1.4 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环境 | 第23页 |
3.2 针对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的调查 | 第23-32页 |
3.2.1 调查样本情况描述 | 第23-24页 |
3.2.2 调查分析 | 第24-31页 |
3.2.3 调查结论 | 第31-32页 |
3.3 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 第32-34页 |
3.3.1 搬迁家庭人数的明确与搬迁人员的意愿不统一 | 第32页 |
3.3.2 建设规定与搬迁人口的现实需要存在偏离 | 第32页 |
3.3.3 搬迁后续政策与搬迁人员的发展存在“断档” | 第32页 |
3.3.4 少数政策执行人员存在违规问题 | 第32-33页 |
3.3.5 搬迁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片面 | 第33页 |
3.3.6 部分搬迁户搬迁后缺乏就业机会 | 第33-34页 |
第四章 S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问题成因分析 | 第34-40页 |
4.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设计存在短缺 | 第34-35页 |
4.1.1 制定政策“闭门造车” | 第34页 |
4.1.2 搬迁对象准入制度不科学 | 第34-35页 |
4.1.3 政策不够完善 | 第35页 |
4.2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欠缺 | 第35-37页 |
4.2.1 执行机构权责不够明确 | 第35页 |
4.2.2 执行人员能力素质堪忧 | 第35-36页 |
4.2.3 考核制度没有发挥作用 | 第36-37页 |
4.3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参与度不高 | 第37-38页 |
4.3.1 内生动力不足 | 第37页 |
4.3.2 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37页 |
4.3.3 缺乏合理有效的反馈渠道 | 第37-38页 |
4.4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环境存在障碍 | 第38-40页 |
4.4.1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 | 第38页 |
4.4.2 搬迁安置点选址困难 | 第38页 |
4.4.3 搬迁后难以融入新环境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优化建议 | 第40-47页 |
5.1 提升政策体系科学化水平 | 第40-41页 |
5.1.1 构建政策跟踪反馈机制 | 第40页 |
5.1.2 优化搬迁对象准入制度 | 第40-41页 |
5.1.3 持续完善后续扶持政策 | 第41页 |
5.2 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 | 第41-43页 |
5.2.1 构建高效执行机构联合行动体系 | 第41-42页 |
5.2.2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能力素质 | 第42页 |
5.2.3 健全完善政策考核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5.3 提高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参与度 | 第43-45页 |
5.3.1 激发目标群体自我发展与脱贫的内生动力 | 第43-44页 |
5.3.2 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 第44页 |
5.3.3 构建目标群体信息沟通机制 | 第44-45页 |
5.4 优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环境 | 第45-47页 |
5.4.1 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率 | 第45页 |
5.4.2 科学规划搬迁安置点选址 | 第45页 |
5.4.3 加强后续有效管理服务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