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研究区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区上古生界残存地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5.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页 |
| 1.7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6页 |
| 2.2 前新生代构造沉积背景 | 第16-17页 |
| 2.3 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沉积演化 | 第17-20页 |
| 2.3.1 渭河盆地新生代断裂构造 | 第17-19页 |
| 2.3.2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渭河盆地及周缘晚古生代残留地层特征 | 第20-44页 |
| 3.1 残留地层分布特征 | 第20-30页 |
| 3.1.1 野外剖面地层分布特征 | 第20-24页 |
| 3.1.2 井下地层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 3.1.3 地球化学资料揭示地层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 3.1.4 地球物理资料揭示地层分布特征 | 第26-30页 |
| 3.2 晚古生代残留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0-36页 |
| 3.2.1 地层划分标志 | 第31-34页 |
| 3.2.2 地层特征 | 第34-36页 |
| 3.3 南北两侧残留地层对比 | 第36-43页 |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沉积物源分析 | 第44-52页 |
| 4.1 渭河盆地周缘晚古生代地层物源分析 | 第44-51页 |
| 4.1.1 岩石组成及碎屑特征 | 第44-45页 |
| 4.1.2 重矿物分析 | 第45-46页 |
| 4.1.3 主、微量元素源区分析 | 第46-48页 |
| 4.1.4 同位素年代学分析 | 第48-50页 |
| 4.1.5 小结 | 第50-51页 |
| 4.2 渭河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格局及原始沉积面貌 | 第51-52页 |
| 4.2.1 本溪期-太原期构造-沉积格局 | 第51页 |
| 4.2.2 山西期-石千峰期构造-沉积格局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渭河盆地及周缘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 第52-70页 |
| 5.1 相标志与环境相标志 | 第52-57页 |
| 5.1.1 岩性标志 | 第52-53页 |
| 5.1.2 沉积构造标志 | 第53-55页 |
| 5.1.3 古生物标志 | 第55页 |
| 5.1.4 粒度分析特征 | 第55-56页 |
| 5.1.5 测井相标志 | 第56-57页 |
| 5.2 沉积相类型 | 第57-64页 |
| 5.2.1 湖泊沉积相 | 第58-59页 |
| 5.2.2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 | 第59-61页 |
| 5.2.3 障壁海岸沉积相 | 第61-64页 |
| 5.2.4 陆棚沉积相 | 第64页 |
| 5.3 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 第64-70页 |
| 结论及认识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