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2 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2.1 全合成法 | 第16页 |
1.2.2 半合成法 | 第16页 |
1.2.3 微生物转化及酶解法 | 第16-17页 |
1.3 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1.3.1 脑缺血保护作用 | 第17页 |
1.3.2 炎症抑制作用 | 第17-18页 |
1.3.3 抗癌作用 | 第18页 |
1.3.4 其他 | 第18-19页 |
1.4 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研究 | 第19-20页 |
1.4.1 吸收 | 第19页 |
1.4.2 分布 | 第19-20页 |
1.4.3 代谢 | 第20页 |
1.4.4 排泄 | 第20页 |
1.5 药物剂型研究 | 第20-21页 |
1.5.1 脂质体 | 第20-21页 |
1.5.2 纳米混悬剂 | 第21页 |
1.5.3 环糊精包合物 | 第21页 |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22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星点设计优化野黄芩素制备工艺条件 | 第23-3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3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2 野黄芩素制备 | 第23-28页 |
2.2.1 单因素考察 | 第24-25页 |
2.2.2 CCD-RSM优化制备工艺 | 第25-28页 |
2.3 产物纯化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页 |
2.5 讨论 | 第29-30页 |
第3章 野黄芩素体外稳定性研究 | 第30-3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3.2 分析方法学建立 | 第30-34页 |
3.2.1 色谱条件 | 第30页 |
3.2.2 储备液制备 | 第30-31页 |
3.2.3 方法专属性 | 第31-32页 |
3.2.4 标准曲线建立 | 第32页 |
3.2.5 日间日内精密度 | 第32-33页 |
3.2.6 加样回收率 | 第33-34页 |
3.2.7 重复性试验 | 第34页 |
3.3 稳定性考察实验 | 第34-36页 |
3.3.1 不同介质对野黄芩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页 |
3.3.2 不同pH对野黄芩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N_2保护对野黄芩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不同抗氧化剂及螯合物对野黄芩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3.5 讨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静脉给予野黄芩素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38-47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4.1.1 药品与试剂 | 第38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4.1.3 试验动物 | 第38-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4.3 HPLC-UV分析方法建立 | 第39-43页 |
4.3.1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4.3.2 储备液配制 | 第39页 |
4.3.3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39-40页 |
4.3.4 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40-43页 |
4.4 药动学性质研究 | 第43-46页 |
4.4.1 大鼠体内药物浓度变化 | 第43-44页 |
4.4.2 药动学参数分析 | 第44-46页 |
4.5 小结 | 第46页 |
4.6 讨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灌胃给予野黄芩素大鼠体内药动力学研究 | 第47-54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5.1.1 药品与试剂 | 第47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5.1.3 试验动物 | 第47-4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5.3 HPLC-UV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8-51页 |
5.3.1 色谱条件 | 第48页 |
5.3.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第48页 |
5.3.3 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48-51页 |
5.4 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 | 第51-53页 |
5.4.1 大鼠口服给药野黄芩素血药浓度变化 | 第51-52页 |
5.4.2 药动学参数分析 | 第52-53页 |
5.5 小结 | 第53页 |
5.6 讨论 | 第53-54页 |
第6章 野黄芩素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 第54-61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6.1.1 药品与试剂 | 第54页 |
6.1.2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6.1.3 试验动物 | 第54-55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6.2.1 溶液制备 | 第55页 |
6.2.2 在体肠循环实验 | 第55-56页 |
6.3 HPLC-UV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6-59页 |
6.3.1 色谱条件 | 第56页 |
6.3.2 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56-59页 |
6.4 在体肠吸收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6.4.1 吸收参数理论依据 | 第59页 |
6.4.2 野黄芩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6.5 小结 | 第60页 |
6.6 讨论 | 第60-61页 |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