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学术与生活的历史境遇--以安徽省S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论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5-32页 |
三、研究的问题 | 第32-39页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9-4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六、基本概念界定 | 第43-50页 |
七、论文基本框架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同质”的一代:学术与生活的困扰 | 第52-89页 |
一、我的大学:读书·运动 | 第53-58页 |
(一) 从“童工”到大学生 | 第54-56页 |
(二) 读书只能偷着读 | 第56-58页 |
二、学术在政治干扰中缓慢前行 | 第58-83页 |
(一) 刻骨铭心的助教工作 | 第58-64页 |
(二) 科研“无意识” | 第64-77页 |
(三) 对讲师的向往 | 第77-83页 |
三、生活境遇二十年间未曾本质改变 | 第83-89页 |
(一) 拿了20年“一个”工资 | 第83-84页 |
(二) 住了20年“一间”房子 | 第84-85页 |
(三) 看了20年“一样”电影 | 第85-89页 |
第三章 “奋进”的一代:学术与生活的渴求 | 第89-143页 |
一、我的大学:珍惜·奋进 | 第90-97页 |
(一) 郑学农“工农兵”学员的生活 | 第93-95页 |
(二) 从农村来到北京上学 | 第95-96页 |
(三) 死都要上大学 | 第96-97页 |
二、学术之花迎来开放的春天 | 第97-121页 |
(一) 当好助教站稳讲台 | 第98-106页 |
(二) 教学成了生活的主线 | 第106-109页 |
(三) 科研有了量化尺度 | 第109-115页 |
(四) 职称晋升不再遥远 | 第115-121页 |
三、在“脑体倒挂”的岁月里从容生活 | 第121-129页 |
(一) 80年代的清苦日子 | 第122-124页 |
(二) 回老家办婚礼只因没有一间房 | 第124-125页 |
(三) 没钱也可以“穷开心” | 第125-127页 |
(四) 生活渐有起色 | 第127-129页 |
四、特别一说的一届群体 | 第129-143页 |
第四章 “纠结”的一代:学术与生活的选择 | 第143-201页 |
一、我的大学:学习·兼职 | 第143-149页 |
(一) 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 | 第144-145页 |
(二) 下课咱去溜冰 | 第145-147页 |
(三) 上大学就开始挣钱 | 第147-149页 |
二、学术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 第149-182页 |
(一) 行将成为历史的“助教” | 第149-153页 |
(二) 当教学遭遇科研那只“看得见的手” | 第153-160页 |
(三) 悬在头上的“双刃剑” | 第160-175页 |
(四) 职称“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 第175-177页 |
(五) 学位压力空前绝后 | 第177-182页 |
三、生活待遇提高了为何幸福感却下降 | 第182-194页 |
(一) 青年教师的收入中等偏上 | 第183-186页 |
(二) 收入的增长敌不过房价的飙升 | 第186-190页 |
(三) 青年教师为何感觉不幸福 | 第190-193页 |
(四) 朱知史的幸福生活 | 第193-194页 |
四、学术与生活:如何选择 | 第194-201页 |
第五章 “青年”:学术与生活留下的历史印痕 | 第201-225页 |
一、客观历史与主观经验交互作用下的不同境遇 | 第201-209页 |
二、渴求知识传播知识的共同坚守 | 第209-215页 |
三、沉浸于日常教学与科研的“安心”人生 | 第215-225页 |
附录 | 第225-233页 |
一、访谈提纲 | 第225-231页 |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1页 |
后记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