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新型膦氧类中性配体及稀土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稀土有机发光配合物概述第11-14页
        1.2.1 稀土有机发光配合物的优点第11-12页
        1.2.2 稀土有机配合物光致发光机理第12-14页
    1.3 影响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的主要因素第14-18页
        1.3.1 有机配体分子的结构第14-15页
        1.3.2 能级匹配度第15-16页
        1.3.3 中心稀土离子的影响第16-17页
        1.3.4 中性第二配体的影响第17-18页
        1.3.5 重原子效应第18页
    1.4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评价参数第18-19页
        1.4.1 激发光谱第18页
        1.4.2 发射光谱第18-19页
        1.4.3 荧光寿命第19页
        1.4.4 荧光量子效率第19页
    1.5 稀土配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方面的应用第19-22页
        1.5.1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机理第20-21页
        1.5.2 稀土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7页
第二章 以二苯胺为主体结构的新型膦氧类中性配体及其铕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第27-62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42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27-28页
        2.2.2 化合物的合成第28-38页
            2.2.2.1 以二苯胺为主体结构的新型膦氧类中性配体的合成第28-32页
            2.2.2.2 系列新型Eu(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第32-38页
        2.2.3 部分中性第二配体的单晶结构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第38-4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2-59页
        2.3.1 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第42-44页
        2.3.2 L1~L3中性第二配体三线态能级的测定第44-45页
        2.3.3 L1~L3系列Eu(Ⅲ)三元配合物的光学性质研究第45-59页
            2.3.3.1 TTA系列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46-49页
            2.3.3.2 DBM系列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49-51页
            2.3.3.3 HFAC系列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51-54页
            2.3.3.4 AP系列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54-56页
            2.3.3.5 BP系列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56-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第三章 以苯并咪唑为主体结构的新型膦氧类中性配体及其铕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第62-92页
    3.1 引言第62页
    3.2 实验部分第62-74页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2-63页
        3.2.2 化合物的合成第63-70页
            3.2.2.1 以苯并咪唑为主体结构的膦氧类中性配体的合成第63-65页
            3.2.2.2 系列新型Eu(Ⅲ)三元配合物的合成第65-70页
        3.2.3 中性第二配体的单晶结构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数据第70-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89页
        3.3.1 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第74-76页
        3.3.2 L4~L7中性第二配体三线态能级的测定第76-77页
        3.3.3 L4~L7系列Eu(Ⅲ)三元配合物的光学性质研究第77-89页
            3.3.3.1 TTA系列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77-81页
            3.3.3.2 DBM系列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81-83页
            3.3.3.3 BP系列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83-86页
            3.3.3.4 NO_3-系列铕(Ⅲ)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第86-89页
    3.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膦烯化合物分子内C-H活化初探
下一篇:跌坎型底流消能工冲击区水力荷载计算与抗冲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