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沉默权概述 | 第8-12页 |
1.1 沉默权的概念和精神内涵 | 第8-10页 |
1.1.1 沉默权的概念 | 第8页 |
1.1.2 沉默权精神内涵 | 第8-10页 |
1.2 沉默权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 第10页 |
1.3 构建沉默权制度的法律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我国沉默权相关制度及实施现状 | 第12-16页 |
2.1 我国沉默权相关制度 | 第12页 |
2.2 我国沉默权实施现状与调查分析 | 第12-16页 |
第三章 沉默权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 | 第16-20页 |
3.1 中国已具备设立沉默权的法律条件 | 第16-17页 |
3.1.1 宪法角度 | 第16页 |
3.1.2 刑诉法角度 | 第16页 |
3.1.3 依法治国角度 | 第16-17页 |
3.2 中国已具备设立沉默权的技术条件 | 第17页 |
3.3 中国已具备设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 | 第17-20页 |
3.3.1 学界认同,社会呼声越来越高 | 第17-18页 |
3.3.2 执行者素质提升,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 第18页 |
3.3.3 社会各界支持,得到较高认可 | 第18-20页 |
第四章 沉默权在中国的必要性研究 | 第20-23页 |
4.1 确定沉默权是与国际接轨,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 | 第20页 |
4.2 确定沉默权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体现宪法权利的需要 | 第20-21页 |
4.3 确定沉默权是有利于刑事案件办事,实现司法公正、公平的需要 | 第21-22页 |
4.4 确定沉默权是司法走向文明,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 | 第22-23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特色沉默权制度的初步设想 | 第23-36页 |
5.1 构建我国特色沉默权制度的设立原则 | 第23-25页 |
5.2 从宪法角度,构建我国特色沉默权制度 | 第25-26页 |
5.2.1 明确人权保障原则的宪法意义 | 第25页 |
5.2.2 确定无罪推定的宪法地位 | 第25-26页 |
5.3 从刑诉法角度,构建我国特色沉默权制度 | 第26-31页 |
5.3.1 完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理念,取消“如实供述义务” | 第26-28页 |
5.3.2 以“非法证据排除”原则为突破,尊重法治进程规律 | 第28-29页 |
5.3.3 废除“抗拒从严”,改进“坦白从宽”刑事政策 | 第29-30页 |
5.3.4 保障刑事诉讼中律师的权利 | 第30-31页 |
5.4 从行政执法角度,构建我国特色沉默权制度 | 第31-32页 |
5.5 构建我国特色沉默权制度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 第32-36页 |
5.5.1 改善证据体系结构 | 第32-34页 |
5.5.2 沉默权的限制 | 第34页 |
5.5.3 加强监督,健全对刑讯逼供者的责任追究制度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