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矿用双绕组双速双笼感应电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电磁设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起动性能、最大转矩和转子槽漏抗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工艺流程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样机参数选型与电磁设计 | 第14-40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样机参数选型 | 第14-29页 |
2.2.1 主要尺寸的确定 | 第15页 |
2.2.2 气隙的确定 | 第15-16页 |
2.2.3 定子绕组的确定 | 第16-18页 |
2.2.4 定子绕组环流分析 | 第18-22页 |
2.2.5 定子绕组接法 | 第22-23页 |
2.2.6 定子槽形及尺寸的选择 | 第23-25页 |
2.2.7 转子槽数及槽形的选择 | 第25-28页 |
2.2.8 端环的确定 | 第28-29页 |
2.3 电磁计算软件的编写 | 第29-35页 |
2.3.1 定子槽漏抗的计算 | 第29-31页 |
2.3.2 关键计算流程 | 第31-34页 |
2.3.3 电磁计算软件的实现 | 第34-35页 |
2.4 样机电磁计算与分析 | 第35-38页 |
2.5 小结 | 第38-40页 |
3 样机电磁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 第40-56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电磁场分析有限元法及有限元软件FLUX简介 | 第40-41页 |
3.3 样机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3.4 样机电磁性能的有限元计算 | 第44-48页 |
3.5 转子槽漏抗的有限元计算 | 第48-51页 |
3.5.1 槽漏抗的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3.5.2 模型建立与计算 | 第49-51页 |
3.6 转子集肤效应的有限元计算 | 第51-52页 |
3.6.1 计算方法 | 第51页 |
3.6.2 建模与计算 | 第51-52页 |
3.7 电磁设计程序的改进 | 第52-54页 |
3.8 小结 | 第54-56页 |
4 样机试制的特殊工艺及试验 | 第56-66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样机绕组与铁心装配的特殊工艺流程 | 第56-57页 |
4.2.1 定子绕组下线工艺 | 第56页 |
4.2.2 双笼铜条转子焊接工艺 | 第56-57页 |
4.2.3 水冷机座装配工艺 | 第57页 |
4.3 样机的防爆工艺 | 第57-60页 |
4.3.1 样机隔爆面的防锈工艺 | 第57-58页 |
4.3.2 电机绕组接头耐水性工艺 | 第58-59页 |
4.3.3 定子绕组真空绝缘浸漆工艺 | 第59-60页 |
4.4 硅钢片测量试验 | 第60-65页 |
4.4.1 硅钢片磁性能测量 | 第60-64页 |
4.4.2 电磁程序的改进 | 第64-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5 电磁设计方案的优选 | 第66-74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主要参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5.3 方案选择 | 第69-72页 |
5.4 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