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概况 | 第9-13页 |
1.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1.1.2 正交异性桥面板的截面形式 | 第11-12页 |
1.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的受力特点 | 第12-13页 |
1.2 正交异性板的疲劳性能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钢桥疲劳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6-27页 |
2.1 疲劳的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2.1.1 疲劳的定义及分类 | 第16页 |
2.1.2 疲劳荷载参数 | 第16-18页 |
2.1.3 疲劳寿命和S-N曲线 | 第18-19页 |
2.1.4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9-20页 |
2.2 钢桥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20-21页 |
2.2.1 传统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20-21页 |
2.2.2 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21页 |
2.2.3 基于损伤力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21页 |
2.3 各国规范中的疲劳细节强度 | 第21-26页 |
2.3.1 英国规范 BS5400 | 第21-22页 |
2.3.2 美国规范AASHTO | 第22-23页 |
2.3.3 中国规范 JDT D64-2015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横隔板及纵肋构造形式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27-60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27-28页 |
3.2 有限元模型 | 第28-33页 |
3.2.1 纵肋和横隔板开孔形式的选取 | 第28-30页 |
3.2.2 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3 最不利加载位置分析 | 第33-39页 |
3.3.1 横桥向加载工况分析 | 第33-36页 |
3.3.2 纵桥向加载工况分析 | 第36-39页 |
3.4 横隔板挖孔形式对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应力影响 | 第39-46页 |
3.5 纵肋截面形式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应力影响 | 第46-53页 |
3.6 盖板、纵肋、横隔板连接处的应力分布 | 第53-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寿命预测 | 第60-82页 |
4.1 有限元模型 | 第60-65页 |
4.1.1 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4.1.2 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4.2 疲劳关注点的选取 | 第65-66页 |
4.3 加载疲劳车与加载工况 | 第66-67页 |
4.3.1 加载疲劳车模型 | 第66页 |
4.3.2 加载工况 | 第66-67页 |
4.4 各疲劳关注点的疲劳应力谱 | 第67-74页 |
4.4.1 疲劳车的应力历程 | 第67-68页 |
4.4.2 各疲劳关注点的应力谱的统计 | 第68-74页 |
4.5 各关注点的疲劳寿命的评估 | 第74-75页 |
4.6 各国疲劳车的应力对比 | 第75-81页 |
4.6.1 英国疲劳应力历程和应力谱 | 第75-78页 |
4.6.2 美国疲劳车的应力历程和应力谱 | 第78-81页 |
4.6.3 各疲劳车最大应力幅值的对比 | 第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