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7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建设思想 | 第14-17页 |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建设思想 | 第14-16页 |
1.2 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维护人民利益的制度建设思想 | 第16-17页 |
2.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思想 | 第17-19页 |
2.1 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思想 | 第17-18页 |
2.2 邓小平关于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思想 | 第18-19页 |
3.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制度建设思想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现实前提 | 第21-27页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外部环境变化 | 第21-22页 |
1.1 世情的变化 | 第21-22页 |
1.2 国情的变化 | 第22页 |
2.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象变化 | 第22-24页 |
2.1 群众主体多元化 | 第23页 |
2.2 群众利益多样化 | 第23-24页 |
2.3 群众诉求方式的多样化 | 第24页 |
3.新时期党践行群众路线主体变化 | 第24-27页 |
3.1 党员队伍结构发生变化 | 第24-25页 |
3.2 部分党员及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 | 第25页 |
3.3 部分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不适应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历史进程 | 第27-35页 |
1. 1978-1989:党加强践行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恢复期 | 第27-30页 |
1.1 群众监督制约制度 | 第27-28页 |
1.2 教育群众制度 | 第28-29页 |
1.3 群众来信来访制度 | 第29-30页 |
2. 1990-2001:党加强践行群众路线制度的深化期 | 第30-31页 |
2.1 政治纪律和生活纪律的制度 | 第30页 |
2.2 党联系联系群众的制度 | 第30-31页 |
2.3 民主决策制度 | 第31页 |
3. 2002-2012 年:党加强践行群众路线制度的发展期 | 第31-33页 |
3.1 社会团体联系群众的制度 | 第32页 |
3.2 维护群众利益制度 | 第32-33页 |
4. 2012 年-现在:党加强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创新期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 第35-40页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35-37页 |
1.1 制定了群众路线赖以遵循的相关制度 | 第35-36页 |
1.2 明确群众路线制度运行的细则 | 第36-37页 |
1.3 抓好群众路线教育,提高党员觉悟 | 第37页 |
2.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教训 | 第37-40页 |
2.1 制度意识淡薄 | 第38页 |
2.2 制度不规范 | 第38-39页 |
2.3 制度没有形成体系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完善新时期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的探索 | 第40-46页 |
1.完善从群众中来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 第40-42页 |
1.1 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 第40-41页 |
1.2 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41页 |
1.3 创新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 第41-42页 |
2.完善到群众中去的决策制度 | 第42-44页 |
2.1 完善决策前的听证制度 | 第42-43页 |
2.2 完善决策前的专家咨询制度 | 第43页 |
2.3 完善决策前的社会公示制度 | 第43-44页 |
3.完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监督制度 | 第44-46页 |
3.1 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 | 第44页 |
3.2 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