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 | 第8-17页 |
一、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8-10页 |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社会问题 | 第8-9页 |
(二)后工业社会的过度消费带来的生态问题 | 第9-10页 |
二、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来源 | 第10-17页 |
(一)西方传统文化中“控制自然” | 第10-12页 |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理论 | 第12-14页 |
(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 第14-15页 |
(四)马尔库塞“自然革命”理论和“异化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 第17-23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是“控制自然” | 第17-18页 |
(二)控制自然的实质是控制人 | 第18-19页 |
(三)科学技术已成为控制人的工具 | 第19页 |
(四)以伦理和道德的进步来解决自然危机 | 第19-20页 |
二、主要特点 | 第20-23页 |
(一)从社会意识角度分析生态危机 | 第20-21页 |
(二)以人的伦理道德角度探寻生态危机出路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理论贡献及理论不足 | 第23-27页 |
一、“控制自然”的理论贡献 | 第23-25页 |
(一)揭示“控制自然”本质 | 第23-24页 |
(二)巩固科学技术的地位 | 第24页 |
(三)重视社会制度的作用 | 第24-25页 |
二、“控制自然”理论不足 | 第25-27页 |
(一)违背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 第25页 |
(二)提出乌托邦式生态危机解决方案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威廉莱斯“控制自然”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27-35页 |
一、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态意识 | 第27-29页 |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 | 第27-28页 |
(二)重视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 | 第28-29页 |
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技术观 | 第29-31页 |
(一)合理的使用科学技术 | 第29-30页 |
(二)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 | 第30-31页 |
三、增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 第31-32页 |
(一)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道德能力 | 第31页 |
(二)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 第31-32页 |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模式 | 第32-35页 |
(一)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 | 第32-33页 |
(二)促进生态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美丽中国 | 第33-35页 |
结束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