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柴油机的微粒排放第13-14页
        1.2.1 柴油机的PM生成机理第13页
        1.2.2 柴油机PM污染物的危害第13-14页
    1.3 柴油机排放法规的发展第14-16页
        1.3.1 欧美排放法规体系的发展第14-15页
        1.3.2 中国排放法规的发展第15-16页
    1.4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第16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5.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微粒捕集器系统的结构和捕集机理第22-30页
    2.1 微粒捕集器简介第22页
    2.2 微粒捕集器系统组成第22-23页
    2.3 微粒捕集器过滤体材料的选择第23-24页
    2.4 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第24-25页
        2.4.1 主动再生技术第24-25页
        2.4.2 被动再生技术第25页
    2.5 国六技术难点和挑战第25-27页
        2.5.1 测试循环的改变第25-26页
        2.5.2 PM数量的限制第26页
        2.5.3 实际驾驶循环测试第26-27页
    2.6 集成式后处理系统第27-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基于背压的碳载量评估模型第30-42页
    3.1 碳载量与背压的关系第30-31页
    3.2 背压模型架构第31-35页
        3.2.1 背压模型功能及架构第32-33页
        3.2.2 子模型功能及架构第33-35页
    3.3 背压模型数据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第35-37页
    3.4 模型的试验验证第37-39页
        3.4.1 试验方案设计和主要试验设备第37-38页
        3.4.2 试验测量工况点的选取第38-39页
    3.5 试验结果分析第39-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基于模型的碳载量模型第42-56页
    4.1 数学模型的原理第42-43页
    4.2 基于压降仿真的DPF碳载量评估数学模型第43-45页
        4.2.1 DPF压降形成机理分析第43页
        4.2.2 压降仿真数学原理第43-45页
    4.3 基于排放和被动再生的DPF载量评估数学模型第45-48页
        4.3.1 柴油机排放模型的建立第46页
        4.3.2 DPF被动再生模型的建立第46-48页
    4.4 基于排放和被动再生的DPF载量评估数学模型架构第48-52页
        4.4.1 模型功能及架构第49-50页
        4.4.2 子模型功能及架构第50-52页
    4.5 模型参数的辨识第52-54页
        4.5.1 最小二乘法原理第52-53页
        4.5.2 相关参数的辨识第53-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联合模型的再生控制策略第56-68页
    5.1 再生时机判断方法的研究第56页
    5.2 对不同的DPF碳载量模型的评价第56-58页
        5.2.1 对基于背压的DPF碳载量模型的评价第57页
        5.2.2 对基于压降仿真的DPF碳载量数学模型的评价第57页
        5.2.3 对基于排放和被动再生的DPF碳载量数学模型的评价第57-58页
    5.3 碳载量评估的联合模型第58-60页
        5.3.1 联合模型的参数设置第58-59页
        5.3.2 临界排气流量QL的辨识第59页
        5.3.3 再生评估系数β的辨识第59页
        5.3.4 过量空气评价系数γ的辨识第59-60页
    5.4 联合模型的控制策略与实现第60-64页
        5.4.1 模型的可信度评价体系第60-63页
        5.4.2 基于模型可信度的碳载量判定机制第63-64页
    5.5 再生过程的监控第64-66页
        5.5.1 造成不可控再生的原因第64页
        5.5.2 应对不可能再生的策略第64-65页
        5.5.3 再生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第65-66页
    5.6 再生结果的评估第66-67页
        5.6.1 再生终止的控制策略第66页
        5.6.2 再生中断和再生恢复的控制策略第66-67页
    5.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8-70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68页
    6.2 工作的不足与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75-76页
附录B 背压模型中相关参数对照表第76-79页
附录C 数学模型中相关参数对照表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CNG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散裂反应中余核截面的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