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孤独和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浅探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孤独与儿童孤独第7-26页
 第一节 关于孤独的基本思考与人类的普遍孤独第7-18页
 第二节 儿童孤独第18-26页
  一、文化层面——隐蔽性第19-21页
  二、语言层面——无法表达第21-23页
  三、心理层面——不自知第23页
  四、表现层面——易混淆性第23-24页
  五、叙述层面——是否合法第24-26页
第二章 儿童孤独与成人孤独的异同第26-29页
 第一节 儿童孤独与成人孤独的特殊关联第26-27页
 第二节 儿童孤独与成人孤独的基本区别第27-29页
第三章 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中的孤独第29-43页
 第一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儿童孤独的发现和书写第29-40页
  一、从先秦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缺位第31-32页
  二、从晚清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酝酿、萌芽第32-33页
  三、1919年至1949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成熟第33-35页
  四、从建国至粉碎"四人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第35-38页
  五、粉碎"四人帮"至今——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新时期儿童文学"重新回归儿童本位第38-40页
 第二节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孤独第40-43页
  一、成人代言书写第40-41页
  二、儿童自己书写第41-43页
第四章 孤独的文本解读第43-53页
 一、成人孤独的意象——难以交流的爱情——以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例第43-48页
 二、西方儿童文学有关于孤独意象的描写——成人与儿童无法交流——以法国圣·埃克苏佩利《小王子》为例第48-50页
 三、儿童孤独意象的缺失——中国儿童文学中儿童孤独的缺席与缺位——以教科书《王二小》为例第50-53页
第五章 救救孩子!第53-62页
 第一节 挥之不去的成人声音第53-56页
  一、儿童文学的作家是儒者、说教者、成人第53-54页
  二、儿童文学的作家无法还原儿童身份第54-56页
 第二节 可行性建议第56-62页
  一、观察孩子,访问孩子,倾听作孩子声音第56-58页
  二、少一些宏大叙事和矫情的苦难描写,多一些儿童视角和真情实感第58-60页
  三、多一些游戏精神,少一些成人道德意识形态说教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徐訏小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下一篇:从畏惧的面对到平静的领悟--探究马克·斯特兰德《连续的生命》中“死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