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赤潮概述 | 第9-13页 |
1.2 溶藻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 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4 溶藻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溶藻细菌Y4 胞外活性物质的分离及鉴定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活性物质P-3 对球形棕囊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活性物质P-3 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43-5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活性物质P-3 对球形棕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 | 第52-61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