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意义、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8页 |
| 1.1 文献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1.2 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第17页 |
| 1.4 纳入排除标准 | 第17页 |
| 1.5 质量控制 | 第17页 |
| 1.6 文献检索结果 | 第17-18页 |
| 2 定性访谈法 | 第18-19页 |
| 2.1 定性访谈目的 | 第18页 |
| 2.2 访谈对象 | 第18-19页 |
| 2.3 访谈过程和资料搜集 | 第19页 |
| 2.4 访谈结果分析 | 第19页 |
| 3 电子问卷调查法 | 第19-21页 |
| 3.1 调查目标 | 第19页 |
| 3.2 调查对象 | 第19-21页 |
| 3.3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 3.4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1-42页 |
| 第一节 卫生政策转化障碍与途径理论框架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政策转化的障碍 | 第22-30页 |
| 1 卫生政策议程建立过程方面 | 第22-24页 |
| 2 卫生政策制定过程方面 | 第24-25页 |
| 3 卫生政策执行过程方面 | 第25-29页 |
| 4 卫生政策评估过程方面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政策转化的途径 | 第30-42页 |
| 1 卫生政策议程建立过程方面 | 第30页 |
| 2 卫生政策制定过程方面 | 第30-32页 |
| 3 卫生政策执行过程方面 | 第32-42页 |
| 4 卫生政策评估过程方面 | 第42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 1 将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纳入人工流产服务各类规范 | 第42-43页 |
| 2 增加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筹资 | 第43页 |
| 3 加强流产后计划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 | 第43页 |
| 4 将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信息纳入现行流产保健信息系统 | 第43-44页 |
| 5 重视长效避孕药具的宣传和使用 | 第44页 |
| 6 重视未婚育龄人群人流及重复人流的预防 | 第44页 |
| 7 将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纳入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考核 | 第44-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62页 |
| 附录1 INPAC项目卫生政策转化访谈提纲 | 第49-51页 |
| 附录2 “将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与中国现有的医院内人工流产服务相结合(INPAC)”项目实施与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1-62页 |
| 文献综述 | 第62-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