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高吸水凝胶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2.1 国外高吸水凝胶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高吸水凝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高吸水凝胶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高吸水凝胶的分类及应用 | 第15-18页 |
1.3.1 高吸水凝胶的合成和分类 | 第15-16页 |
1.3.2 高吸水凝胶的应用 | 第16-18页 |
1.4 金属氧化物复合高吸水凝胶 | 第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工艺 | 第21-22页 |
2.2.1 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 第21-22页 |
2.3 铅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2.3.1 配制方法 | 第22页 |
2.3.2 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2.4 吸附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2.4.1 不同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2.4.2 不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2.5 脱附及再生 | 第24-25页 |
2.6 复合水凝胶的表征 | 第25-27页 |
2.6.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25页 |
2.6.2 热稳定性测试(TG/DTA) | 第25页 |
2.6.3 TEM结构表征 | 第25-26页 |
2.6.4 SEM结构表征 | 第26-27页 |
第3章 二氧化锰纳米线复合高吸水凝胶的合成及吸附Pb2+的性能 | 第27-40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影响吸附量的单因素研究 | 第27-30页 |
3.2.1 二氧化锰纳米线的添加量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28页 |
3.2.2 中和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引发剂的用量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29页 |
3.2.4 交联剂用量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复合水凝胶吸附铅离子的热力学研究 | 第30-33页 |
3.4 水凝胶吸附铅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 第33-36页 |
3.4.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4.2 活化能 | 第34-36页 |
3.5 解吸和再生性能 | 第36页 |
3.6 复合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3.6.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3.6.2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3.6.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8-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生物形态氧化铝复合高吸水凝胶的合成及吸附Pb2+的性能 | 第40-55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复合水凝胶的合成 | 第40-42页 |
4.3 p H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复合水凝胶吸附铅离子的热力学研究 | 第43-46页 |
4.4.1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4.4.2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 | 第43-46页 |
4.5 复合水凝胶吸附铅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 第46-49页 |
4.5.1 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7页 |
4.5.3 活化能 | 第47-49页 |
4.6 复合水凝胶的再生性能 | 第49页 |
4.7 复合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 第49-53页 |
4.7.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1页 |
4.7.2 热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4.7.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2页 |
4.7.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2-5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