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3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1-25页 |
1.1.1 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1.2 全球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1.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重要地位 | 第24-25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3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4.3 研究路径与框架 | 第32-34页 |
第2章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 第34-56页 |
2.1 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34-42页 |
2.1.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2.1.2 信息技术的分类 | 第35-37页 |
2.1.3 信息技术的特征 | 第37-41页 |
2.1.4 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41-42页 |
2.2 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 第42-52页 |
2.2.1 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 第42-44页 |
2.2.2 信息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 第44-46页 |
2.2.3 信息服务业的分类 | 第46-48页 |
2.2.4 信息服务业的特征 | 第48-50页 |
2.2.5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 第50-52页 |
2.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52-54页 |
2.3.1 经济运行理论 | 第52页 |
2.3.2 要素驱动理论 | 第52-53页 |
2.3.3 创新发展理论 | 第53页 |
2.3.4 效率驱动理论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 | 第56-72页 |
3.1 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 | 第56-58页 |
3.1.1 国际竞争力理论观点 | 第56-57页 |
3.1.2 国际竞争力发展阶段 | 第57-58页 |
3.2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演进 | 第58-61页 |
3.2.1 国际竞争力理论演进 | 第58-59页 |
3.2.2 竞争力评价方法演进 | 第59-61页 |
3.3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61-70页 |
3.3.1 IMD国际竞争力分析法 | 第61-64页 |
3.3.2 WEF国际竞争力分析法 | 第64-65页 |
3.3.3 钻石模型分析法 | 第65-68页 |
3.3.4 多重线性回归法 | 第68-69页 |
3.3.5 因子分析法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与特点 | 第72-88页 |
4.1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72-75页 |
4.1.1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72-74页 |
4.1.2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 第74-75页 |
4.2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75-78页 |
4.2.1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75-77页 |
4.2.2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 第77-78页 |
4.3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78-80页 |
4.3.1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78-79页 |
4.3.2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 第79-80页 |
4.4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80-82页 |
4.4.1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80-81页 |
4.4.2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 第81-82页 |
4.5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82-84页 |
4.5.1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82-83页 |
4.5.2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 第83-84页 |
4.6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84-86页 |
4.6.1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84-86页 |
4.6.2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 第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124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8-90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88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8-90页 |
5.2 经济环境比较 | 第90-97页 |
5.2.1 宏观经济环境 | 第90-94页 |
5.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第94-96页 |
5.2.3 市场发展规模 | 第96页 |
5.2.4 外商直接投资 | 第96-97页 |
5.3 科技环境比较 | 第97-104页 |
5.3.1 高等院校入学率 | 第102页 |
5.3.2 研发人员强度 | 第102-103页 |
5.3.3 科研机构质量 | 第103页 |
5.3.4 研发支出 | 第103-104页 |
5.4 人文环境比较 | 第104-109页 |
5.4.1 全球繁荣指数 | 第105页 |
5.4.2 人类发展指数 | 第105-106页 |
5.4.3 社会进步指数 | 第106页 |
5.4.4 政治权利指数 | 第106-107页 |
5.4.5 劳动力资源 | 第107-109页 |
5.5 技术创新力比较 | 第109-113页 |
5.5.1 全球创新指数 | 第110页 |
5.5.2 商业成熟度 | 第110-111页 |
5.5.3 最先进知识技能 | 第111页 |
5.5.4 常住人员申请专利数 | 第111-112页 |
5.5.5 高科技产品出口百分比 | 第112-113页 |
5.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 第113-117页 |
5.6.1 安全的互联网服务器 | 第113-114页 |
5.6.2 家庭网络共享比率 | 第114-115页 |
5.6.3 固定电话线使用率 | 第115-116页 |
5.6.4 运输、存储与通讯年度平均增加值 | 第116页 |
5.6.5 网络就绪指数 | 第116-117页 |
5.7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 | 第117-120页 |
5.7.1 计算机通信等劳务进/出口 | 第117-118页 |
5.7.2 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 | 第118-119页 |
5.7.3 服务业占GDP百分比 | 第119-120页 |
5.8 信息和通信技术使用比较 | 第120-122页 |
5.8.1 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第120-121页 |
5.8.2 使用互联网与移动设备人数 | 第121-122页 |
5.8.3 通信技术的使用与效率 | 第12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24-150页 |
6.1 评价方法选取 | 第124-125页 |
6.2 经济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25-128页 |
6.2.1 数据收集 | 第125页 |
6.2.2 因子分析 | 第125-127页 |
6.2.3 经济环境比较分析 | 第127-128页 |
6.3 科技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28-131页 |
6.3.1 数据收集 | 第128-129页 |
6.3.2 因子分析 | 第129-131页 |
6.3.3 科技环境比较分析 | 第131页 |
6.4 人文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31-135页 |
6.4.1 数据收集 | 第131-132页 |
6.4.2 因子分析 | 第132-134页 |
6.4.3 人文环境比较分析 | 第134-135页 |
6.5 技术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35-138页 |
6.5.1 数据收集 | 第135页 |
6.5.2 因子分析 | 第135-137页 |
6.5.3 技术创新比较分析 | 第137-138页 |
6.6 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38-141页 |
6.6.1 数据收集 | 第138页 |
6.6.2 因子分析 | 第138-141页 |
6.6.3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分析 | 第141页 |
6.7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41-145页 |
6.7.1 数据收集 | 第141-142页 |
6.7.2 因子分析 | 第142-144页 |
6.7.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 第144-145页 |
6.8 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45-148页 |
6.8.1 数据收集 | 第145页 |
6.8.2 因子分析 | 第145-147页 |
6.8.3 使用概况比较分析 | 第147-148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7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 | 第150-171页 |
7.1 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 | 第150-160页 |
7.1.1 选择分析方法 | 第150页 |
7.1.2 数据采集 | 第150-152页 |
7.1.3 主成分分析 | 第152-159页 |
7.1.4 综合分析 | 第159-160页 |
7.2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0-161页 |
7.3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1-163页 |
7.4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3-164页 |
7.5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4-165页 |
7.6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5-167页 |
7.7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7-169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第8章 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 第171-182页 |
8.1 优化政策体制 | 第171-172页 |
8.2 推动产业融合 | 第172-173页 |
8.3 支持国际化发展 | 第173-174页 |
8.4 创新投资机制 | 第174-175页 |
8.5 提高核心竞争力 | 第175-176页 |
8.6 加快信息服务业外包发展 | 第176-178页 |
8.7 加强网络基础建设 | 第178-179页 |
8.8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 第179-181页 |
8.9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2-183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83-184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5-196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