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以“谣言过滤器”中的谣言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11-18页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对象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6页
        1.国外关于谣言的研究第12-13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3.研究述评第15-16页
    (三)研究方法第16页
    (四)研究思路第16-18页
一、微信谣言的界定第18-23页
    (一)谣言、流言与假新闻第18-20页
        1.谣言与流言第18-19页
        2.谣言与假新闻第19-20页
    (二)微信谣言第20-23页
        1.关于网络谣言第20-21页
        2.关于微信谣言第21-22页
        3.关于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第22-23页
二、微信谣言的传播主体特征和接受情况分析第23-36页
    (一)概念界定第23页
    (二)数据收集及整理第23页
    (三)研究结果第23-34页
        1.调查对象特征信息统计第23-26页
        2.微信谣言的现状分析第26-29页
        3.微信谣言的传播动机分析第29-30页
        4.微信谣言的影响和辟谣情况分析第30-32页
        5.性别、学历与谣言传播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6.谣言的可信度分析第33-34页
    (四)研究结论第34-36页
三、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因分析第36-43页
    (一)微信传播的社会动因第36-39页
        1.经济增速过快,多元价值迎来风险社会第36-37页
        2.网络社会崛起,热点问题引发集体狂欢第37-38页
        3.去中心化关系网络带来话语平权第38-39页
        4.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代偿机制不健全第39页
    (二)微信谣言传播的媒介动因第39-43页
        1.网络“不守门”促生新型谣言第40页
        2.网民媒介素养缺失加速谣言传播第40-41页
        3.多媒体技术加速谣言变种第41-43页
四、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分析第43-54页
    (一)微信谣言的内容特征第43-51页
        1.消息来源第43-44页
        2.内容主题第44-46页
        3.情感诉求第46-48页
        4.文体特征第48-50页
        5.修辞特征第50-51页
    (二)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第51-54页
        1.链状模式——一对一单独传播第52页
        2.树状模式——一对多群体传播第52-53页
        3.漩涡状模式——多对多大众传播第53-54页
五、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第54-59页
    (一)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第54-56页
        1.作为“虚假新闻”诱发群体性事件第54-55页
        2.作为“即时性新闻”填补新闻空缺第55页
        3.作为“网络安全阀”启动预警机制第55-56页
    (二)治理对策:“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56-59页
        1.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增强谣言辨别能力第56-57页
        2.建立后台检测系统,推出微信传播惩罚机制第57页
        3.与权威机构联动,完善微信辟谣机制第57-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4-65页
附录 1:微信谣言传播与接受情况调查问卷第65-68页
附录 2:微信谣言统计表(2016 年10月—2017 年11月)第68-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下一篇:电视访谈节目中情景语境的交际价值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