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引言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2.1 股份回购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股份回购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文章的框架 | 第24-26页 |
2.股份回购与效应的理论概述 | 第26-32页 |
2.1 股份回购定义及原因 | 第26-27页 |
2.1.1 股份回购定义 | 第26页 |
2.1.2 股份回购动因 | 第26-27页 |
2.2 股份回购的主要方式 | 第27-28页 |
2.2.1 公开市场回购 | 第27页 |
2.2.2 协议回购 | 第27-28页 |
2.2.3 要约回购 | 第28页 |
2.2.4 可转让出售 | 第28页 |
2.3 股份回购的效应 | 第28-29页 |
2.3.1 股份回购的财务杠杆效应 | 第28页 |
2.3.2 股份回购的股利替代效应 | 第28-29页 |
2.3.3 股份回购的股东财富效应 | 第29页 |
2.4 股份回购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4.1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9-30页 |
2.4.2 财务杠杆理论 | 第30-31页 |
2.4.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2页 |
3.江淮汽车股份回购介绍 | 第32-39页 |
3.1 江淮汽车概况 | 第32-34页 |
3.1.1 江淮汽车简介 | 第32页 |
3.1.2 行业地位 | 第32-33页 |
3.1.3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 第33-34页 |
3.2 江淮汽车股份回购前财务状况 | 第34-36页 |
3.2.1 淮汽车股份回购前经营状况 | 第34-35页 |
3.2.2 淮汽车股份回购前股价情况 | 第35-36页 |
3.3 江淮汽车股份回购的动因 | 第36-37页 |
3.3.1 维护公司市场形象,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36页 |
3.3.2 提高股价,阻止破净 | 第36-37页 |
3.3.3 自由现金流充裕,代理成本高 | 第37页 |
3.4 江淮汽车回购方案 | 第37-39页 |
3.4.1 公开市场回购方式的优势 | 第37页 |
3.4.2 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及来源 | 第37页 |
3.4.3 回购股份的用途 | 第37页 |
3.4.4 拟回购股份的规模 | 第37-39页 |
4.江淮汽车股份回购效应分析 | 第39-50页 |
4.1 江淮汽车股份回购财务效应分析 | 第39-46页 |
4.1.1 股份回购对公司股本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2 股份回购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3 股份回购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 第41-43页 |
4.1.4 股份回购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5 股份回购对公司长期现金流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江淮汽车股份回购市场效应分析 | 第46-50页 |
4.2.1 股价呈现显著增长 | 第46-47页 |
4.2.2 市场短期效应分析 | 第47-48页 |
4.2.3 投资者的期望及评价 | 第48-50页 |
5.江淮汽车股份回购结论与启示 | 第50-55页 |
5.1 江淮汽车股份回购结论 | 第50-52页 |
5.1.1 优化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 | 第50页 |
5.1.2 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显著改善 | 第50-51页 |
5.1.3 提升股价的同时加强了投资者信心 | 第51页 |
5.1.4 股份回购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 第51-52页 |
5.2 江淮汽车股份回购启示 | 第52-55页 |
5.2.1 回购时机的选择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及行业状况 | 第52页 |
5.2.2 回购过程中注重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 第52-53页 |
5.2.3 加强股票回购操作透明度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 第53页 |
5.2.4 积极应对回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