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3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一) 为我国当前“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 | 第13页 |
(二) 对我国大学女性校长的发展提供参考 | 第13-14页 |
(三) 研究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 第14页 |
(四) 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 | 第14-15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 大学女性校长 | 第16-18页 |
(二) 研究型大学 | 第18-19页 |
(三) 女子学院 | 第19-2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一) 女性教育或职业发展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二) 美国大学校长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三) 大学女性校长的个案/传记研究 | 第23-26页 |
(四) 大学女性校长角色、教育理念、领导特质的研究 | 第26-29页 |
(五) 大学女性校长晋升障碍及相关解决策略的研究 | 第29-3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一) 文献法 | 第31-32页 |
(二) 历史法 | 第32页 |
(三) 个案法 | 第32页 |
六、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一章 美国大学女性校长的孕育产生 | 第34-75页 |
第一节 美国社会与大学女性校长的孕育 | 第34-53页 |
一、美国社会文化的孕育 | 第35-39页 |
二、女性主义思想的引导 | 第39-46页 |
三、社会现实因素的推动与催化 | 第46-49页 |
四、“女子学校运动”为女性校长的诞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 第49-53页 |
第二节 早期女性校长先驱者的奋斗 | 第53-71页 |
一、早期女性校长先驱者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 第53-65页 |
二、早期女性校长先驱者的职责与使命 | 第65-71页 |
第三节 第一位大学女性校长 | 第71-75页 |
一、弗朗西斯·维拉德的生平 | 第71-73页 |
二、弗朗西斯·维拉德的治校理念与举措 | 第73-75页 |
第二章 美国大学女性校长的曲折发展 | 第75-93页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女性学术地位低下 | 第75-83页 |
一、女性争取参与社会的努力 | 第75-78页 |
二、女性学术地位低下 | 第78-83页 |
第二节 女子学院的坚持与抗争 | 第83-89页 |
一、女性校长身影增多,个别任期较长 | 第83-86页 |
二、女子学院对女性担任校长的坚持与传承 | 第86-88页 |
三、女子学院女性校长的卓越代表 | 第88-89页 |
第三节 男性任校长——百年女子名校的失守 | 第89-93页 |
一、权力的更迭与斗争 | 第89-91页 |
二、女性学术力量发展几乎停滞 | 第91-93页 |
第三章 美国大学女性校长队伍的繁荣壮大 | 第93-130页 |
第一节 女性学术地位逐步改善 | 第93-101页 |
一、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与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93-96页 |
二、联邦“机会均等”政策的鼓励与实效 | 第96-97页 |
三、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多和水平提升 | 第97-98页 |
四、女性担任大学高级职位的比例提高,类型多样 | 第98-100页 |
五、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新变化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女性校长开始成为“言说者” | 第101-108页 |
一、总体数量迅速增长,所占比例日益提高 | 第101-103页 |
二、任职高校类型更加多样化 | 第103-105页 |
三、女性担任女子学院校长出现新特点 | 第105-106页 |
四、少数族裔女性校长群体发展显著 | 第106-107页 |
五、研究型大学女性校长开始出现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女性校长引领时代潮流 | 第108-116页 |
一、女性校长群体各项占比进一步提高 | 第108-110页 |
二、研究型大学女性校长扎堆涌现 | 第110-111页 |
三、哈佛大学首次迎来女性校长 | 第111-112页 |
四、常春藤联盟成为女性校长绽放的沃土 | 第112-116页 |
五、研究型大学女性校长的平权改革 | 第116页 |
第四节 研究型大学女性校长社会结构图谱 | 第116-130页 |
一、女性校长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120-122页 |
二、女性校长的教育与学术背景 | 第122-124页 |
三、女性校长的职业背景 | 第124-126页 |
四、女性校长的任期特征 | 第126-127页 |
五、女性校长的群像描绘 | 第127-130页 |
第四章 美国大学女性校长的领导素质特征与晋升困境 | 第130-142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女性校长的领导素质特征 | 第130-135页 |
一、学术成就斐然,管理经验丰富 | 第131页 |
二、创新的办学理念 | 第131-132页 |
三、杰出的筹款能力 | 第132-133页 |
四、出众的协调合作能力 | 第133-134页 |
五、极具女性关怀和亲和力的人格魅力 | 第134-135页 |
六、早期生活和成长经历的感悟 | 第135页 |
第二节 美国大学女性校长的晋升困境 | 第135-142页 |
一、学术界的“漏管”效应 | 第136-138页 |
二、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 第138-140页 |
三、来自外界的质疑 | 第140-142页 |
结语 | 第142-146页 |
一、时代发展的潮流 | 第142-144页 |
二、继续为男女平等权利而斗争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4页 |
附录 | 第164-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