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2-16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研究主要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12-13页 |
(二) STS研究主要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3-15页 |
(三) 后现代主义对STS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5-16页 |
三、研究视角、方法和框架 | 第16-17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五、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二) 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9页 |
本章注释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与STS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21-29页 |
一、概念分析 | 第21-23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的三大争论 | 第21-22页 |
(二) 关于STS的争论 | 第22-23页 |
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23-25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形成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 第23-24页 |
(二) 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 第24页 |
(三) 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理论转向(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24-25页 |
三、STS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25-26页 |
(一) STS研究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 | 第25页 |
(二) STS研究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 | 第25-26页 |
(三) STS研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 第26页 |
四、后现代主义与STS的历史关系 | 第26-28页 |
(一) 历时性角度看后现代主义与STS的历史关系 | 第26-27页 |
(二) 共时性角度看后现代主义与STS的历史关系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页 |
本章注释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STS的影响 | 第29-38页 |
一、对现代性的反思为STS研究打开了大门 | 第29-31页 |
(一)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研究 | 第29-30页 |
(二)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 | 第30-31页 |
(三) 后现代主义为STS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氛围 | 第31页 |
二、多元主义方法论为STS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 第31-33页 |
(一) 多元主义方法论 | 第31-32页 |
(二) STS研究的多元方法论 | 第32-33页 |
三、解构主义为STS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第33页 |
四、非理性主义的提升为STS的研究增加人本性的色彩 | 第33-35页 |
(一) 后现代主义对非理性主义的提升 | 第33-34页 |
(二) STS研究的人本性色彩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本章注释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对STS的影响 | 第38-45页 |
一、阐释深度与秘密的消失 | 第38-40页 |
(一) 杰姆逊的后文化心理 | 第38-39页 |
(二) 科技崇拜的批判与颠覆 | 第39-40页 |
二、新历史主义与历史性的危机 | 第40-41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 | 第40页 |
(二) 贝克的社会风险理论 | 第40-41页 |
(三) STS研究的历史性 | 第41页 |
三、主体衰竭与真实感的丧失 | 第41-44页 |
(一) 主体衰竭 | 第41-42页 |
(二) 科学家形象的颠覆 | 第42页 |
(三) 真实感的消失 | 第42-43页 |
(四) 科学形象的颠覆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页 |
本章注释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STS的影响 | 第45-52页 |
一、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 第45-46页 |
二、格里芬:整体有机论 | 第46-49页 |
(一) 科学的整体有机论 | 第46-47页 |
(二) 技术的整体有机论 | 第47-48页 |
(三) 社会的整体有机论 | 第48页 |
(四) 生态学的整体有机论 | 第48-49页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STS转向的作用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页 |
本章注释 | 第50-52页 |
第五章 STS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 第52-59页 |
一、STS研究的后现代主义纲领 | 第52-53页 |
二、STS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观念 | 第53-55页 |
(一) STS发展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 | 第53-54页 |
(二) STS发展的后现代主义价值观 | 第54页 |
(三) STS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技术观 | 第54-55页 |
(四) STS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 第55页 |
三、科学大战的重新审视 | 第55-57页 |
(一) 科学大战的爆发 | 第55页 |
(二) 科学大战的重新审视 | 第55-56页 |
(三) 第三种文化观 | 第56-57页 |
四、后现代主义对STS研究影响的评价 | 第57-58页 |
(一) 积极方面的影响 | 第57页 |
(二) 消极方面的影响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本章注释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STS发展的启示 | 第59-64页 |
一、中国STS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59-61页 |
(一) 中国STS的酝酿阶段(1978-1985) | 第59-60页 |
(二) 中国STS的发展阶段(1985-1989) | 第60页 |
(三) 中国STS的高潮阶段(1990年以来) | 第60-61页 |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STS研究的主要影响 | 第61页 |
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61-63页 |
(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 第61-62页 |
(二) 中国式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本章注释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