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中部夏季水动力情况及悬浮颗粒的分布与输运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悬浮颗粒物物质组分及来源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悬浮颗粒物的输运与分布研究 | 第14页 |
1.2.3 颗粒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作用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2.2 研究数据与方法 | 第19-23页 |
2.2.1 现场调查 | 第19-20页 |
2.2.2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2.3 静态稳定性指数(E)与理查森数 | 第20-21页 |
2.2.4 边界层水流剪切应力 | 第21-22页 |
2.2.5 悬浮颗粒物的有效密度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水动力特征及悬浮颗粒物的运移趋势 | 第23-38页 |
3.1 水动力特征 | 第23-26页 |
3.1.1 OR1-1003航次 | 第23-25页 |
3.1.2 OR1-1007航次 | 第25-26页 |
3.2 水体的水文特征分布 | 第26-34页 |
3.2.1 OR1-1003航次 | 第26-30页 |
3.2.2 OR1-1007航次 | 第30-34页 |
3.3 水质点的运移趋势及水流通量分析 | 第34-36页 |
3.4 水体静态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悬浮颗粒物的特征与分布 | 第38-48页 |
4.1 悬浮颗粒物的垂向分布 | 第38-41页 |
4.2 悬浮颗粒物的特征 | 第41-45页 |
4.2.1 OR1-1003航次 | 第41-43页 |
4.2.2 OR1-1007 | 第43-45页 |
4.3 悬浮颗粒物的POC与PN含量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5.1 讨论 | 第48-49页 |
5.2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