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研究 | 第17-21页 |
1.2.1 植硅体的形成 | 第17页 |
1.2.2 植硅体组分、结构、形态 | 第17-19页 |
1.2.3 植硅体特性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 | 第19页 |
1.2.4 植硅体碳的形成 | 第19-20页 |
1.2.5 植硅体碳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3 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吸硅能力不同的水稻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 第25-40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6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5 计算公式 | 第28页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2.3.1 不同基因型水稻硅含量、植硅体含量及形态 | 第29-30页 |
2.3.2 不同基因型水稻植硅体碳及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比较 | 第30-31页 |
2.3.3 不同基因型水稻不同器官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2.3.4 不同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储量 | 第33-36页 |
2.3.5 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39页 |
2.4.1 不同吸硅能力的水稻硅含量及植硅体产生影响因素 | 第37页 |
2.4.2 不同吸硅能力对水稻植硅体碳和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3 不同吸硅能力的水稻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及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2.4.4 不同吸硅能力的水稻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比较 | 第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3 不同施肥对水稻植硅体固碳潜力的影响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40-43页 |
3.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43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43页 |
3.2.4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2.5 计算公式 | 第43-44页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3.3.1 不同施肥下水稻各器官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 | 第44-46页 |
3.3.2 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硅含量、水稻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 | 第46-47页 |
3.3.3 不同施肥下水稻植硅体固碳潜力 | 第47-49页 |
3.3.4 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3.4 讨论 | 第51-54页 |
3.4.1 不同施肥对水稻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2 不同施肥对水稻植硅体碳汇的影响 | 第52-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4 不同施肥对小麦植硅体固碳潜力的影响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4.3.1 不同施肥下小麦各器官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 | 第58-59页 |
4.3.2 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硅含量、小麦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 | 第59-61页 |
4.3.3 不同施肥下小麦植硅体固碳潜力 | 第61-62页 |
4.3.4 相关性分析 | 第62-65页 |
4.4 讨论 | 第65-67页 |
4.4.1 不同施肥对小麦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2 不同施肥对小麦植硅体碳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70-7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