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基因型与施肥对水稻和小麦植硅体碳汇的影响

致谢第7-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研究第17-21页
        1.2.1 植硅体的形成第17页
        1.2.2 植硅体组分、结构、形态第17-19页
        1.2.3 植硅体特性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第19页
        1.2.4 植硅体碳的形成第19-20页
        1.2.5 植硅体碳稳定性影响因素第20-21页
    1.3 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选题依据第22-23页
        1.4.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3-24页
        1.4.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2 吸硅能力不同的水稻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第25-40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2.2.1 试验设计第25-26页
        2.2.2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26页
        2.2.3 测定方法第26-28页
        2.2.4 主要仪器第28页
        2.2.5 计算公式第28页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8-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2.3.1 不同基因型水稻硅含量、植硅体含量及形态第29-30页
        2.3.2 不同基因型水稻植硅体碳及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比较第30-31页
        2.3.3 不同基因型水稻不同器官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分布特征第31-33页
        2.3.4 不同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储量第33-36页
        2.3.5 相关性分析第36-37页
    2.4 讨论第37-39页
        2.4.1 不同吸硅能力的水稻硅含量及植硅体产生影响因素第37页
        2.4.2 不同吸硅能力对水稻植硅体碳和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2.4.3 不同吸硅能力的水稻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及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第38-39页
        2.4.4 不同吸硅能力的水稻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比较第39页
    2.5 小结第39-40页
3 不同施肥对水稻植硅体固碳潜力的影响第40-55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0-44页
        3.2.1 试验设计第40-43页
        3.2.2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43页
        3.2.3 测定方法第43页
        3.2.4 主要仪器第43页
        3.2.5 计算公式第43-44页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51页
        3.3.1 不同施肥下水稻各器官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第44-46页
        3.3.2 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硅含量、水稻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第46-47页
        3.3.3 不同施肥下水稻植硅体固碳潜力第47-49页
        3.3.4 相关性分析第49-51页
    3.4 讨论第51-54页
        3.4.1 不同施肥对水稻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第51-52页
        3.4.2 不同施肥对水稻植硅体碳汇的影响第52-54页
    3.5 小结第54-55页
4 不同施肥对小麦植硅体固碳潜力的影响第55-69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4.3.1 不同施肥下小麦各器官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第58-59页
        4.3.2 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硅含量、小麦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第59-61页
        4.3.3 不同施肥下小麦植硅体固碳潜力第61-62页
        4.3.4 相关性分析第62-65页
    4.4 讨论第65-67页
        4.4.1 不同施肥对小麦植硅体、植硅体碳、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第65-66页
        4.4.2 不同施肥对小麦植硅体碳汇的影响第66-67页
    4.5 小结第67-6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9-72页
    5.1 研究结论第69-70页
    5.2 研究创新点第70-71页
    5.3 研究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胁迫下弯曲芽孢杆菌KLBMP 4941对中华补血草的促生效应及其根际互作机理初步研究
下一篇:褪黑素对小麦铝毒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