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癌症 | 第12-16页 |
1.1.1 癌症现状 | 第13页 |
1.1.2 癌症的经典疗法 | 第13-15页 |
1.1.3 癌症的新兴疗法 | 第15-16页 |
1.2 纳米载药输运体系 | 第16-18页 |
1.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其癌症治疗应用 | 第18-22页 |
1.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纳米载药输运体系 | 第19-20页 |
1.3.2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改性修饰 | 第20-21页 |
1.3.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医学应用 | 第21-22页 |
1.4 微流控技术 | 第22页 |
1.5 TACE技术 | 第22-24页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改性与表征 | 第26-3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试剂与耗材 | 第27页 |
2.2.2 水相溶剂的配制 | 第27页 |
2.2.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NP的合成 | 第27页 |
2.2.4 氨基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NP-NH_2的合成 | 第27页 |
2.2.5 巯基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NP-SH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6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分离与提纯 | 第28页 |
2.2.7 SNP-SH的氧化与SNP-SO_3H的合成 | 第28页 |
2.2.8 SNP、SNP-NH_2以及SNP-SO_3H体外细胞毒性的测试 | 第28-29页 |
2.2.9 仪器与表征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3.1 SNP的表征结果 | 第29-31页 |
2.3.2 SNP-NH_2的表征结果 | 第31-34页 |
2.3.3 SNP-SO_3H的表征结果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二氧化硅纳米载药输运体系的研究 | 第38-50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2.1 试剂与耗材 | 第38-39页 |
3.2.2 水相溶剂的配置 | 第39页 |
3.2.3 DOX@SNP-NH_2、DOX@SNP-SO_3H的合成 | 第39页 |
3.2.4 DOX@SNP-NH_2、DOX@SNP-SO_3H的分离提纯 | 第39页 |
3.2.5 不同pH条件下SNP-SO_3H载药性能测试 | 第39页 |
3.2.6 SNP-NH_2、SNP-SO_3H载药率和载药效率的测定 | 第39-40页 |
3.2.7 体外模拟释放 | 第40页 |
3.2.8 DOX@SNP-SO_3H的体外杀伤性研究 | 第40-41页 |
3.2.9 仪器与表征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3.3.1 SNP-NH_2的载药输运性能 | 第41-43页 |
3.3.2 SNP-SO_3H的载药输运性能 | 第43-46页 |
3.3.3 DOX@SNP-SO_3H的体外细胞杀伤性测试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明胶微球及其TACE应用 | 第50-70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0-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4.2.1 试剂与耗材 | 第51页 |
4.2.2 微流控设备的搭建 | 第51-52页 |
4.2.3 明胶栓塞微球的制备 | 第52页 |
4.2.4 明胶栓塞微球的提纯与交联 | 第52页 |
4.2.5 明胶栓塞微球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52-53页 |
4.2.6 明胶栓塞微球的初步介入治疗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4.3.1 明胶栓塞微球的制备 | 第54-58页 |
4.3.2 明胶栓塞微球的分离提纯 | 第58-62页 |
4.3.3 明胶栓塞微球的交联 | 第62-64页 |
4.3.4 生物相容性 | 第64-67页 |
4.3.5 初步动物实验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